时间:2016-02-27 10:0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宋暖 点击次数:
历史建筑不仅仅是建筑,也是文化和历史的产物,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最具体的体现就是建筑。囿于“重古代轻近代,重政治轻文化”的观念,在文物保护制度建立的初期,基本没有考虑对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近年来,对近现代遗产的保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被封闭,隔绝外界参观;有的仅被作为单纯商业利用而过度开发,许多建筑遗迹因缺乏保护,生存状况岌岌可危。因此,应当采取更为灵活的融合创意的做法,来实现近现代建筑遗产长期保护和合理开发的结合。
以旧厂房和矿区创办文化园区是当今创意产业重要的载体形式。城市中被废弃的旧厂房,因其宽敞明亮的空间及廉价的租金,往往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创设之地。创意园区是创意产业及其相关活动集聚的载体,是激发体验创意并将之商业化的特殊地区,它由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构成。其以创意的激发、传播和体验为主,辅以多样化的生活配套,可谓低碳绿色,与传统工业园区截然不同。合理利用近现代工业企业的遗址,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利用旧的工业遗址创办工业博物馆、利用旧的矿山创办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油田产业公园等,是活化建筑古迹的重要举措。北京798、上海田子坊创意园区和杭州旧仓库里的LOFT49是典型的创意产业园区代表,它们均是建立在旧工业遗址上,创意产业的注入不但没有破坏原有的城建面貌,反而将这些“老古董”的价值重新利用起来,以新老结合的方式来传承历史遗产,保护城市文脉,实现社会经济双重价值。
5、民间传说、传统技艺与创意产业
民间传说、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就要以故事力来活化这些资源,以新的表现形式来重新诠释故事的内容,赋予其现代意义,并通过创意策划,创新体验形式,设计新的产品类型,以此吸引消费者和发展旅游产业。大型“实景演出”就是典型代表。如以《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为代表的系列实景演出、嵩山少林寺开发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杭州宋城景区的《千古情》、张家界结合土家族民歌将“刘海砍樵”改编而成的大型实景歌舞剧《天门狐仙》,在国内影响巨大。这些演出以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为基础,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融歌舞乃至杂技于一体,成为超越历史文化概念的旅游新业态。
运用科技文化创意手段可以使传统文化遗产实现华丽转身。近年来,《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等精品丝绸书,奥运会“青花瓷”颁奖礼服等的出现,让许多几乎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生机。
由此可见,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使历史文化资源在感知方式、再现手段、传承形式、文化消费模式等方面实现创新,从新的角度表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从更广的范围扩展影响。
6、文博资源与创意产业
现在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里的文博资源,由于缺乏特色,展示方式、表现手段单调,难以吸引观众,以致各馆门庭零落,文博资源得不到有效展示和利用,传统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承。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技术趋于成熟,文博资源与数字化技术、创意科技相融合,不断催生新的文化产品和形式。智慧博物馆就是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信息传递,形成以博物馆业务需求为核心,以不断创新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博物馆发展模式。
通过数字化转换和改造,文博资源可以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通过3D影像,结合图片创意科技来展示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文化风貌、民族风情,观众就能从历史场景的再现中直观感受恢弘历史人文变迁。台湾有一家历史博物馆,在其举办三国历史文化展时,通过与3D影像的有机、巧妙结合,使观众即能直面“三顾茅庐”、“长坂坡”等情景再现,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积极探索观赏高清数字电影与莫高窟实地体验相结合的复合模式,既能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敦煌“飞天”的魅力,又能减少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对洞窟壁画造成的破坏,很好地缓解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民国时期的老唱片,经过数字化处理,就可以获得保护和利用的双重保障,通过数字音乐的集成开发平台,传统音乐出版就能实现转型。这种融合既是为百年历史留声,使百年老唱片重焕生机,而且可以形成稳定持续的商业模式,借助手机网络音乐版权增值服务而产生巨大的产业拉动效应。
总之,历史资源所蕴含的文化气息,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为现代人所接收。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融合创意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才能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财富的转变。因此,要让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需要注入现代元素,需要引入现代创意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因为具有创新性、融合性、高附加值性、融合性、强辐射性的特征,符合当代人文化消费的特点,可以更为灵活地与历史文化资源融合,使传统历史文化在大众中富有新的生命和活力,并由此产生和扩大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因而具有激活历史遗存的功能。
五、结语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这为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创意产业的精神源泉,今天成功的文化创意往往建立在昨天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上。但是,作为一项具有开拓性的创新事业,融合创意,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往往没有可供借鉴的先例可循,带有很大的尝试性,因此必须重视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对接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避免融合发展误入歧途。
首先,历史文化遗产对接创意产业,是为了创新引资方式,争取更多资金渠道以加强保护。保护是重中之重,继承方式的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因此要防止假借“活化”、“开发”之名,不遵照遗产保护的规律和规则,大拆大建,随意改变甚至损害历史遗产原貌的做法;要防止受短期利益驱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亦即将资金和人力物力偏重于市场开发,而对遗产在开发中的保护、维护则投入不足的倾向。融合发展不仅是为了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承历史遗产所蕴含的精神财富。
其次,活化历史文化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打造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并非意味着屈从于市场化,也并非迎合庸俗化的媚俗娱乐文化,为此,要防止对历史文化的肤浅化理解,警惕创意产业项目与产品对历史文化资源庸浅化的解读、庸俗化表现和处理,同时防止将继承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变相为过度商业化的开发。由于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理解不深,只知道一味简单模仿或杜撰历史,导致仿古、复古之风泛滥。例如各地依托历史文化遗迹资源而兴起的造景热,扭曲了历史文化的本来面目,浪费了资源,这种景区往往是短命的。最近西安阿房宫人造景区的拟拆除,便为这类造景热敲起了一记警钟,留下了诸多值得认真总结的教训。
再次,文化创意项目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但是有些项目建成后,由于缺乏持续性的创新、创意,投入时断时续,导致创意项目水平停滞不前,由起初的热闹一时,变为少人问津的状态。不少创意工程项目和产品,偏重对形式的追求,缺乏有历史精神内蕴的创意,地区间横向的效仿多,本地历史特色发掘不足,成为昙花一现的短命工程。
由此可见,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是一个从“静态”遗产到“活化”的转变,需要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加以发掘利用,运用文化创意将深层的历史文化“激活”。真正实现与创意产业的对接融合,进而形成文化遗产继承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可持续的良性互动,需要相关各方建立对接融合互动机制,避免过度依赖政府的力量,一切由政府包办,政府的职责在于政策引导和监管,对有损保护、不和谐的项目予以禁止,以避免资源破坏和浪费;应当发挥市场主体、创意主体的能动性,由创意企业和相关文化机构发挥主导作用,最终形成从资源到商品、从资源到资本的转换,从而实现其巨大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