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形上学的返本与开新(3)
时间:2015-05-18 09:5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杨国荣 戴兆国 点击次数:
戴:相信您的大作一定会给学术界政治哲学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我们期待着读到此作。
《成己与成物》是对意义世界的探讨,显示了形上学的极其具体的一面。在这本书中,您将意义世界的价值走向归结为自由,归结为人的自由发展。自由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是人对自身存在状态的一种希望。儒家的自由是成为圣贤,成为君子,道家和道教的自由是成为神仙,佛家的自由是成佛。请问,根据您的理论构想,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成人的自由最为重要的是什么?
杨:关于政治哲学,我仅作了某些宏观层面的考察,还远谈不上深入系统。就人而言,其现实形态具有多样性,人的个性、社会身份、角色等等也存在差异。然而,如我一再指出的,从核心的层面看,真实的人格总是包含人性境界与人性能力的统一,后者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自由人格的表现形式:如果说,人性境界的形成,使人首先表现为价值目的意义上的德性主体,那么,人性能力的发展,则使人更多地呈现为价值创造意义上的实践主体,而自由的人格则以二者的具体融合为历史内涵。在精神的领域,人性能力离开了人性境界,便往往缺乏内在的价值承诺和理想的引导,从而容易趋向于工具化与手段化;另一方面,精神境界离开了人性能力及其现实的历史作用过程,则每每导向抽象化与玄虚化。人性境界与人性能力既形成于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变革世界与变革自我的过程,又从不同方面指向这一过程并构成了其展开的内在根据。在以上的历史互动过程中,人性境界与人性能力本身也不断获得统一的形态。以人性境界与人性能力的如上统一为前提,一方面,通过人是目的这一本质规定的突显,人性能力扬弃了外在的形态,展示出内在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在融入于成己与成物的现实创造活动过程中,精神境界超越了抽象、玄虚、空泛的精神受用或精神认同。从普遍的层面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发展,既需要价值意义的追寻,也离不开价值形态的创造,如何在以上过程中形成自由的人格,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五、从由技入道的进路中提升具体形上学的思辨之道
戴:我曾经对人性能力概念做过思考,写过一篇文章。因为有编辑不太赞成“人性能力”的概念,所以文章被压了下来。我知道,您在2008年也写过一篇论述人性能力的文字。您所提到的人性境界与人性能力的统一,非常重要。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理解,人性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就包含着达到某种境界。我提出了人性能力三层次理论,即人性包含生存技术层面的能力,实践价值层面的能力和人性本质层面的能力。三者对应于人的操作、实践和智慧能力。对人性本质层面能力的发挥是人性达到自由的最高境界。也许我的观点不太成熟,但是我认为,我对人性能力的理解是基于狭义的,您的理解是基于广义的。不知您是否同意?
杨:人性能力可以从经验之维和哲学层面作不同考察,我的研究侧重于哲学层面。哲学意义上的人性能力,也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如认识论意义上的knowinghow,便主要从认识的不同形态上,考察涉及能力的知识所具有的特点,并由此将其与作为命题性知识的knowingthat区分开来。在我的研究中,人性能力不限于认识论,而是既与认识论相联系,又关乎本体论、价值论。具体的内容,可参看《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一书的相关内容。
戴:我经常遇到一些朋友,他们会问我阅读您的著作的感受如何。我曾经这样回答,杨老师的著作对于一般的阅读者来说,存在许多困难。因为其对材料的使用和取舍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这与您的勤奋和巨大的阅读量是有关的。如果缺乏和您大致相当的知识背景,的确难以看懂您的文章。我总结您写作和表达的一个特点,并试图将之概括为马赛克式的思维表达方式。初读您的文章,感觉有许许多多的材料,似乎相互无关,但又被放在了一起。就像我们一幅用马赛克贴成的墙。从近处看,每一小块马赛克的摆放好像毫无规则。但是从远处看,那又是一幅非常精美的构图,每一片马赛克都被安排在恰当的位置。这不得不让人惊叹。所以我曾经说,您创造了一种马赛克式的哲学思辨术。只有对此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才能够读懂您的作品。不知道您是否同意我的提法?
杨:大体而言,我的哲学思考以史思结合、学无中西为进路,其中既涉及哲学史与哲学理论,也关乎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对相关问题的把握和解决都与以上背景相关。与之相联系,阅读我的哲学论著,可能也需要有史(哲学历史)思(哲学理论)与中西哲学的一定背景,缺乏以上背景,或将遇到理解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一再提及,哲学的研究,需要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前者涉及总体性的哲学视域、问题和观点,后者关乎具体的论证。缺乏大处着眼,哲学思考容易由“道”而流于“技”,疏离细处入手,立论难免空泛。你所提到的“许许多多的材料”,即关乎“细处入手”。这里的关键,在于在理解过程中把握“大处”与“细处”之间的联系:一旦把握了这种联系,则整个思想图景便会比较明朗。
戴:史思结合、学无中西是我们这个时代学术精神的要求。但是在现实的学术研究中,人们对此的认识和认同又是多么缺乏呀!马克思曾经说,我们不能仅仅做历史的同时代人,我们要做哲学的同时代人。我相信,您创造的哲学思想不仅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也会属于未来。因为,只要秉承中国哲学的忧世情怀,其哲学的表达就一定具有时代的价值。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