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2)
时间:2015-09-24 09:4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天浩然 点击次数:
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进一步准备了条件。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垄断特征和掠夺本性。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进一步积累和加深,并且扩展到全球范围。不仅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社会分化和贫富悬殊,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为少数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经济全球化将使资本主义的扩张达到地域上的极限,今后缓解矛盾、延长寿命的手段将越来越少,面临的冲突和危机会越来越多。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准备了客观条件。
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利用国外的资金和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通过世界市场吸取和占有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成果,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促进自身发展和构筑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过渡的物质基础。
(二)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虽然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但是不能否认,全球化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和斗争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也带来了许多“全球问题”,如南北经济差距问题、东西方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文化发展与人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带来发展的不平衡性。到目前为止,全球化进程仍然还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资产阶级总是利用这种主导地位力图向全球输出其生产方式,安排对其有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其狭隘的资产阶级私利。全球化进程中的这一残酷现实决定了全球化必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一面。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和资本优势以及跨国公司的实力,通过不平等的交换,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取廉价资源,推销其剩余产品,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做出的结论。
其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西方意识形态的扩张过程。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它们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帮助和推动经济、政治改革为借口,试图把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以达到世界“西化”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人口的关系问题,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问题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核心,而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因此控制人口是发展中国家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还要通过环境立法和环保教育,强化国民的环保意识,提倡有利于生态稳定的消费方式,同时鼓励发展科学技术,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在国际经济交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重视环境安全问题。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限制外国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的进入。通过国际组织加强在环境问题上对发达国家的制衡与合作,督促经济发达国家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并进行大肆挥霍的做法;在缔结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时,对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的歧视必须予以坚决反对;并反对某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害出口”行为。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环境外交,试图以自己的实力影响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会议和协定,掌握国际环境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一致、统一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谈判中的力量,使各种国际环保协定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