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7 13:4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顾洋 点击次数:
3.审美信息模糊化
在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信息网络化等环境中,人们发现“传统与现代”、“地域性与国际性”等二元对立思维方法已经过时,在许多场合他们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并且满足了人们多元的审美需求。当代建筑因此呈现出信息多元化、模糊化的审美倾向。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主体外观,几何化的块面构成充满现代感,而斜坡式的屋顶和粉墙黛瓦的色调却是传统的江南民居的风格,传统审美要素与现代美学特征信息交叉互补,模糊了观者的审美界线,创造出别样的审美情趣。
4.审美环境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建筑文化面向未来时不可回避的话题。建筑是否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是否有助于生态平衡等逐渐成为当代审美的一种趋势。受此影响,一些中国建筑设计师开始尝试设计“生态建筑”。王澍就是这样一位建筑师。他设计的象山校园中保留了大量农田,那些农田可以继续耕作,把土地还给自然。就地取材,用回收的700万片旧砖瓦和简单的、当地传统的手工砌筑方式砌砖筑墙。建筑多采用砖墙、石墙、夯土墙及水泥抹灰本色墙,朴素又环保。象山校园建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觉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保持和自然环境的互融共生关系,突出了建筑的生态化审美思想,对中国本土新的城市建设模式的探索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四、结语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与美学思想,既受到中国强大的审美传统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受到全球一体化、多元化建筑浪潮的巨大冲击,正向着审美观念多元化、审美时空情感化、审美信息模糊化和审美环境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和演变,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地域和国际多元融合、互补共生的美学思想特征。
2012年2月,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世界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王澍的获奖,代表着西方对中国建筑师推动世界建筑思潮与文化发展的认可,也证明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发展拥有巨大潜力。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加速发展,向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迈进,相信中国的建筑设计者还能为中国建筑美学思想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萧默.世界建筑艺术史:第一卷《东方之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2]赵新良.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1.
[3]曾坚,菜良娃.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
[4]黄元炤.20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
[5]高福民主编.徐宁,倪晓英著.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古吴轩出版社,2007.4.
[6]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http://www.expo20
10.cn/c/gj_tpl_2082.htm.
[7]土楼.http://photo.zhulong.com/detail38835.htm.
[8]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http://gc.yuanlin.com/html/Project/2012-4/Yuanlin_Project_1644.html.
[9]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占地800亩为何房子建这么密.http://nb.house.qq.com/a/20120309/000075.htm.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