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再谈文学翻译主体   

时间:2016-01-06 11:3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杨武能 点击次数:

   摘要:作者在文章中强调,中国译学观念的现代化,要保持和发扬中国译论的传统和特色;文学翻译研究要紧密结合文学韌译的实践;文学翻译家是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著即原著,译家研究应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家的著作权和其他种种权益必须受到萼重。
  关键词:文学翻译;主体
  RevisitingtheSubjectofLiteraryTranslation
  YangWuneng
Abstract:Inthisessay,theauthoremphasizesthatinmodernizingthenotionoftranslationstudiesinChina,itisimperativetopreserveandpromoteitstraditionandfeatures.Researchonliterarytranslationshouldbecloselyrelatedtoitspractice.Literarytranslatorsarethesubjectsofliterarytranslationandinthissense,translationsaretantamounttotheoriginal.Thus,thestudyoftranslatorsshouldbecomeanimportantintegralpartoftranslationstudies.Thecopyrightoftranslatorsandtheirotherrightsmustbedulyrespected.
  Keywods:literarytranslation;subject
  一、回顾与感激
  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我国译学研究在一批新锐译论家的推动下逐渐掀起高潮。作为文学翻译的实践者,我应遨在南京、珠海和香港参加的几次研讨会上发言,就译者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感想。发言随后整理成文,在《中国翻译》
  等刊物上发表,总的题名都叫“文学翻译断想”。原本不过是基于个人实践经验的感想述说罢了,既没有进行多么深入的思考,更谈不上什么理论依据。发言的主要动机出自于不满,不满多少年来译论研究一直纠缠在翻译的原则、标准和直译、意译的争论上,不只了无新意,多数时候忽视了文学翻译的文学特性,更加严重的是见物不见人,暴露出翻译界本身对翻译家也抱着一种视而不见的轻慢态度。这,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便导致翻译家在文坛和学术界地位低下,其业绩即译作在很多场合不受重视甚至干脆不被承认。
  既然不满,便忍不住在发言和文章中就翻译家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它们虽极肤浅,然而却不乏新意,诸如: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亦即作家、韌译家和读者;在文学翻译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翻译家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既是阐释者,又是接受者,理想的译者应该同时是学者和作家。(同前)
  翻译活动的主体即译家;只有把翻译家作为人的精神和心智的方方面面也纳入观察的视野,才可能解答种种触及文学翻译本质的微妙问题^(“尴尬与自如、傲慢与自卑--文学翻译家心理人格初探”)在文学翻译这一特殊的艺术创造过程中,翻译家处于中心的、最积极最能动的位置,没有译家全身心地投入,只有机械地操作,就没有艺术。(同前)
  文学翻译家=学者+作家,又不是纯粹意义的学者或作家,非驴非马,颇像虽受歧视却特别健壮的課子或混血儿。(同前)
  文学翻译即阐释,一种特殊意义的阐释,一种全面、深邃、直观、艺术和积极主动的、处于变化发展中的阐释。因此,文学翻译必然或多或少带有这一活动的主体即译者的个人色彩。(“翻译.解释.阐释”)
  应该讲,以上“断想”只是一些任何有思想的文学翻译家都知道的、再普通不过的事实,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只是咱们这些人堪称学界和文坛最谦逊知足的一群,都默默无声地甘当“文化苦力”,很少有谁如“年轻气盛”的不才似的感到不满,或者即使不满也不肯冒冒失失地讲出来罢了。可是没想到讲出来后,经过敏锐的理论家从译学发展的角度进行观照,从理论上加以提高,简单的事理申说竟变成了“文学翻译主体意识的觉醒”,变成了“对翻译家的主体性”进行的“系统探讨”,真叫我这个原本只痴心于文学翻译实践的理论门外汉荣幸之至,不胜感激。
  二、前瞻与伸发
  又是应遨赴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译学理论现代化高级论坛”,逼使我对文学翻译做新的思考。
  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积累,我这个实践者尽管仍然敬理论而远之,但在译论界朋友的感召下也时时关心理论的发展,并且跟着动动脑子,对译家在译事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些许新的认识。尽管同样零碎、片断、粗疏,难免荒谬、错误,仍归纳、整理于后,为的是向译界同行和朋友们讨教:
  1.保持中国特色
  实现中国译学观念的现代化,窃以为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亦即在学习西方理论成果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和发扬历史悠久的中国译论的传统和特色。全盘照搬不行,因为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作为各自文化主要载体的汉语和拉丁、罗马、斯拉夫等语系的语言,其形态和结构存在质的差别;这便决定同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翻译的实践及其理论,在中西之间必然也有本质区别。香港中文大学的刘宓庆教授也曾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了这一区别,认为:西方译论与语言学发展关系密切,具有“显著的形态学特征'中国译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紧密结合,具有“显著的人文特征”。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