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思洛普·弗莱用“原型这个术语指一种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①荣格将之叙述为“无数同样类型经历的遗产”。经典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因为其中的原型力量唤醒了读者被抑制的或被遗忘的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始意象,正是它们把艺术作品推向经典文学的行列,使之极具强大的艺术魅力。
《野玫瑰与黑郡主》描写了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南邻缅甸发生的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展现了张瑾与黑郡主和玛露之间一系列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和恋爱悲剧,塑造了野玫瑰(玛露)和黑郡主(嘉迈)两个很奇特的形象。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野玫瑰与黑郡主》得以取得可喜的成绩,不仅依赖于作家巧妙的情节编织,而且得益于家喻户晓的原型改写,使之属于“灰姑娘”系列,或“灰姑娘”童话的一个变体。从这一意义上说,它巧妙地重述了一个“灰姑娘”的童话。
一
“灰姑娘”故事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通过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差异性重述,使“灰姑娘”故事版本纷纭。纵观这些形形色色的有关灰姑娘的故事,无论有着多大的差异,总是一个平凡的甚至是饱受苦难的女子最终获得拯救的故事,反映人们对人性善良的赞美,对美好爱情的祝福。《野玫瑰与黑郡主》对
它的论文部落继承与借鉴主要表现在:
(一)主要人物设置的相似性。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往往是超越幻想的一部分拥有某种特制的人,是“人类或民族群体的某种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抽象符号,以适应叙述者所要表达的理想。”②童话中的灰姑娘美丽、善良、勤劳、聪颖,却孤苦无依,贫穷卑微。小说《野玫瑰与黑郡主》中的玛露(野玫瑰)如童话中的“灰姑娘”如出一辙,她是克钦族头人的大女儿却生活在民间。玛露同样也是美丽的代言人,是一种克钦民族土壤孕育的异域之美,她“鹅蛋形的面庞被太阳淡淡地镀上了浅浅的黑红色。粗黑的长眉下,双眼黑白分明,眼白白得带上隐隐的蓝色,那双追魂摄魄的眼珠,就像两颗光灿的黑宝石。玲珑的小鼻子,再配上那稍厚了些的、不涂自红的嘴唇和嘴唇上部淡黑色的?毛,使她的脸蛋儿妩媚之中带上几分野性。”③她和灰姑娘一样善良,在险峻的环境中营救奄奄一息的陌生人张瑾,这是民族精神的写照。在小说中作为“王子”的张瑾虽没有童话中的富有,但身为一个大学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称得上德才兼备。
(二)情节结构的模仿性。在情节结构上,《野玫瑰与黑郡主》也明显受到灰姑娘童话的影响。灰姑娘母亲早逝,受继母及其女儿们的虐待,繁重的家务加上破烂的穿着使她看起来既贫穷低微又难看。因为勤劳善良,她获得了仙女的帮助。玛露同灰姑娘一样,虽与嘉迈(黑郡主)是同胞姐妹,但自己是已婚母亲与克钦头人偷情所生,后由母亲的第一任丈夫(猎人玛诺)所养,是个“美、野、勤”的女子,在平凡的民族群体生活中她因诚实、善良、聪慧而获得友爱、帮助。灰姑娘遇上了富有、英俊的王子,玛露也遇上了懂医济世的大学生张瑾。在已有的情节定式驱使下,作为相对弱势的玛露应该与张瑾结为连理,但作者跳出了原有的思维定式,对于“灰姑娘”模式进行了超越与改写,引人入胜。
二
母题或原型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并非一尘不变,因为“文艺是在不断地突破原型而又终归要受制于原型中演化的”。“原型的传承与突破是文艺发展中相辅相成的规律性现象。一方面,原型的反复性昭示着人们对某些永恒主题,某些终极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人类的文艺又是在不断地试图超越原型模式,以满足人的不断变让的精神需求”。④因此,《野玫瑰与黑郡主》也不是对“灰姑娘”原型的简单模仿和继承,而是继承中有创新和发展,即反映于其中的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