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金山诗研究
时间:2014-02-07 12:0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姚梅 点击次数:
摘要:镇江金山风景优美,形胜天然,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历代文人雅士到此登临游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题咏,赋予了这座千年古山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综观这些诗歌,自然与佛教两方面内容贯穿始终,观自然山水之美,咏佛教庄严肃穆,体现了重要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金山诗自然佛教
金山在镇江“城西七里大江中”,“大江环绕”,“丹碧辉映”[1],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历来是名人雅士登临游览的必去之地。李白、张祜、王安石、苏轼、陆游、王守仁、文徵明、康熙帝等,因为种种原因到此游赏,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赋予了这座千年古山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综合历代咏金山诗,可以发现诗歌内容方面与两个关键词密切相连,一是“自然”,二是“佛教”。
一、自然:咏金山诗的基石
“自然”既指诗歌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与赞美,也指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咏金山诗完全具备这个特点。金山自有咏诗起,便以歌咏自然风光为基调。金山山水天成,风景优美,具有无可比拟的视觉美,时人称“山川奇秀而崒嵂,无过金山者也”[2]。唐朝咏金山诗开始出现,文人着力描述金山耸立江心的独特环境及秀丽风光。我国山川众多,然而三山五岳皆在平地上,金山“萃然特立大江之中”,这独特的地理方位使之与一般山川区分开,唐代咏诗中就开始描绘这一点,如窦庠形容为“一点青螺白浪中”。此后咏金山诗中反复出现独立江心的相关描写,从而展现了“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一枕江声抱月眠”等特有的审美体验,同时金山自然造化的神奇经由这些诗歌的传诵,更加深入人心。
北宋起,咏金山诗数量剧增,其中单纯吟咏风光之作减少,开始有意识地从不同方面,选取不一样的视角,全方位展现金山迷人的风光,例如描绘金山在黎明之际、白天、黄昏、夜晚各阶段不一样的风光特色,或着力描写山中泠泉、化成阁、慈寿塔、妙高台等景观的美,体现一种对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认识。四时之际,一日之间,金山皆是绮丽的,不过诗歌中重点描绘的还是日出及月下之景。日出时陆游形容为“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金山仿佛披上了一件金黄色的霞衣,是名副其实的“金山”;月下王安石描绘了一幅“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的工笔画,透彻清丽,让人着迷,因而此时的金山一直是诸多文人竞相吟咏的对象,自宋以后历代不断描绘,如明文徵明形容为“鱼龙深夜浮光怪,云树遥空带渺茫”等,金山月色成为金山乃至镇江重要的审美意象。
经过两宋的极热,元时的短暂低靡后,明清时期咏金山诗再度兴盛,然而诗文质量不如先前,诗文中频繁化用前人典故,不过此时人们转换视角,更倾向于跳出金山外,整体观望,金山与浩瀚长江融为一体,有一种特殊的美。元代诗僧明本比之为“水晶盘内一青螺”,此比喻得到大家的认可,如王世贞就形容为“青螺潋滟水晶盘”。金山远望亦别有一番审美体验,以致人们产生了一种“登陟不如遥望好,倒影斜醺”之感,借由这些咏金山诗,拓展了人们欣赏金山自然风光的视角,带来新的观景之乐。
宏观上,历代咏金山诗不论纪游咏史还是怀古,均以“自然”为切入点,赞美金山风光的绮丽;具体到单篇诗歌,写景之句常常出彩,最典型的是苏轼的回文诗《题金山寺》。苏轼描写金山风光的诗作不下十首,其中最有风韵的当是这首: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