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10 13:2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刘慧董俊 点击次数:
在连续的发问后,诗人描绘了日常生活的画面。“妇人们常到池边,汲了满罐的水去,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摇动,好像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两只鸭子挨着芦苇,在芦苇影子上游来游去,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想着。”(泰戈尔著;郑振铎译,2007:121)呈现出妇人池边汲水,水镜浮动后孩子眼中的榕树。此时榕树不单单是一种树木,而被赋予了人的特征。两个输入心理空间,一个是榕树的心理空间,包含着榕树的所有特点;一个是熟睡人的心理空间,熟睡人的状态全然在此空间内。两个心理空间选择投射至类属空间,榕树水中影子晃动的形态和熟睡人醒来时挣扎的状态的相似性,而同时两个心理空间将各自的特点投射至整合空间进行整合形成层创结构,即大榕树的镜影具有了熟睡人挣扎的特点,将孩子的想象与儿时的玩伴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孩子童年中与大榕树形影不离的感情。继而日光、波光融为一体形成概念整合的一个输入心理空间,人的活动行为则形成另外一个输入心理空间,两个空间通过选择性投射、抽象、整合等认知活动产生出层创结构,日光透过大榕树照耀到波光中,泛着闪闪金光,这样的画面在孩子的思维中更为形象地转化为阳光在波光中跳舞,母亲在编织花毡,此时,榕树继续萦绕孩子的思绪,折射出孩子母亲和家乡在其童年时光中留下的点滴。看着鸭子在芦影中嬉戏觅食,榕树在池塘边静静地欣赏,孩子的思绪开始奔跑。
“他想做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枝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泰戈尔著;郑振铎译,2007:121)多么美妙的想象,孩子和榕树整合在一起。一个心理输入空间是大自然和它的生灵,一个是人类世界和他的生命。两个空间通过过滤、选择性投射、整合产生层创结构,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完美的画面,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孩子想成为一缕清风,穿过榕树细数的枝条;想成为榕树的影子,彼此须臾不离;想成为鸟儿,筑巢于榕树,日日相守;想成为鸭子,即使嬉戏游弋,也逃不过榕树的影子。这榕树是诗人童年的玩伴,是诗人往昔记忆中的符号,是诗人寻根溯本的信使,而这榕树正是母亲和故乡的化身。孩子对于榕树的回忆、深思和幻想是诗人对母亲和家乡的怀念与眷恋。
五、结语
概念整合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认知活动,在语言和非语言现象阐释上呈现出巨大的解释力,而诗歌是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一种独特语言形式,所以运用概念整合来解读诗歌语言会给读者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面。泰戈尔《榕树》以大自然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所要传递的深意和内涵。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以自己的体验和经验为基础,结合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在思维中进行概念整合,从而领悟出诗人对母亲和故乡的情感与思绪。
参考文献
[1]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1):6-12.
[2]Fauconnier,G.Mapping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3]泰戈尔.新月集[M].郑振铎,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121.
[4]库尔森.语义跳跃——意义构建中的框架转换与概念整合[M].张辉,导读.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D21.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