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12 13:2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黄长彬 点击次数:
三、多角度分析
(一)结构分析
大致来说,“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主要作两种成分,一是以复句的分句形式出现;二是以单句的成分形式出现。
作为复句的分句出现的情况下,“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前面一般描述的是一种情况、事件,这种情况、事件多是不可思议、难以置信,甚至是不伦不类、荒诞离奇的,因而导致了一种结果——“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如上面的例(1)、(2)、(4)。也就是说,“我和伙伴们都惊呆了”和前面的分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可以归纳为句式“……(以至于)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作为单句的成分形式出现的情况,“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一般出现在动词谓语句中,多以“把”(“让”“使”)字句呈现,“我和小伙伴们”是受事主语,可以归纳为句式“……把我和小伙伴们惊呆了”如上面的例(3),以及下面的例(5):
(5)诺曼姿玫瑰精油让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中新网2013-10-11)
随着“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泛化,其作为句法成分的能力越来越灵活多样,据现有资料来看“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已经有了作偏正结构中定语成分的趋势。例如:
(6)刚刚用59打钱,出现了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一幕(多玩论坛2013-10-09)
(7)2013年CES大展的时候一个貌似看起来不起眼的公司发布了一个“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产品,那就是LeapMotion。(光明网2013-10-11)
另外,“我和小伙伴们惊呆了”还可以放在句首以引出下文,下文是对上文的解释和说明。如:
(8)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买空气能热水器送42寸液晶电视(中国经济网2013-09-24)
(9)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三星N7100暴跌(和讯科技2013-09-25)
(二)语义分析
从字面上来看,“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表示的是一种“惊讶、惊奇”或者“震惊”的含义,听话者对所听到的情况、事件难以置信,感到不可接受。例如:
(10)清华教授曝雷语,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网易新闻2013-09-12)
例(10)中,清华教授说北京房价符合经济规律,未来房价不会下降,这对众多“北漂族”来说真是平地一声响雷,“小伙伴们”岂能不“惊呆”?让“房奴”们如何接受?
(三)语用分析
“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实质不是表示“惊讶、震惊”之情,而是用来形容某种情况、事件“不可思议、荒诞不经,让人无法接受”。这句流行语更多的是包含了一种戏谑、调侃的感情色彩,这种色彩义远远超出了“惊呆”的本义。当说话者说出“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时候,他其实是用这句话来标识自己的新潮,带上了调侃、逗乐的色彩,“惊呆”已经退居次要位置了。如:
(11)购启辰送北斗导航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易车网2013-08-29)
购车送导航系统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这则标题与其说是表达“惊呆”之情,不如说是商家运用新潮的网络流行语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四)心理分析
“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流行速度极快,已经不局限于网络,也不再是“小萝莉”的话语专利,成年人也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流行如此之快,与使用者的心理关系密切。
(12)顺丰用无人机派送快递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UC资讯中心2013-09-03)
这句流行语的核心在于“小伙伴”,但是使用者不一定都是青少年,成年人也喜欢用这句话。成年人说出来,一方面可以“老黄瓜刷绿漆——装嫩”,重新找一下青少年的感觉,表现出自己“人老心不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追新逐异,以示自己并不落伍。
(五)“显—隐—显”理论
“小伙伴”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普通词汇,一般用来指称青少年时期自己的好朋友,或者用于官方形容两国的友好关系“战略伙伴关系”,长期隐含于汉语的词汇的漫漫长河中,从未像今天一样“红得发紫”。于根元(1995)提出了“显—隐—显”理论,认为这是“很多语言现象都有的现象”。[4]我们认为“小伙伴”流行现状是符合“显—隐—显”语言发展规律的,没有人可以保证“小伙伴”能够一直“火”下去。郭熙(2004:151)对流行语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流行语的生命通常比较短:一般是几年、十几年,最多几十年。”[5]
四、结语
流行语丰富了人们的语言生活,网络流行语的大量涌现更是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网友疾呼“惊呆了”。我们认为,由于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所以大多数流行语以“昙花一现”的方式呈现。不过,有些流行语如果能经受住语言使用者的检验以及时间的考验,结构日趋稳定,则有可能进入民谚民谣的行列,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社科
版),2002,(2):125.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151.
[3]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152.
[4]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语文建设,1995,(9):2.
[5]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151.
[6]郭熙.字母词规范设想[J].辞书研究,2005,(4).
[7]邵宜.近年的新词语研究[J].学术研究,2004,(9).
[8]单韵鸣.谈“山寨”的崛起——兼论新词新语流行的语言学动因
[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9]高玲佳.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8,(4).
(黄长彬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510610)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