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7 11:4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刘芳 点击次数:
三、二者之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种文献对冠礼的记载不难发现,朱子家礼中的冠礼比之仪礼中的士冠礼,最大的特点便是更为简洁。这是由于“冠礼之废之久矣”,为了使冠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革新在所难免。
首先,行礼之年龄由古之二十岁改为十五至二十。这借鉴于司马光之《书仪》。司马公曰:“古者二十而冠,所以责成人之礼,盖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于其人,故其礼不可以不重也。近世以来,人情轻薄,过十岁而总角者,少矣。彼责以死者之行,岂知之哉?往往自幼至长,愚騃若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今难未能遽革,且自十五以上俟其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仪然后冠之,其亦可也。”[3]P889古之冠礼后,被加冠的人便能承担社会职责,冠者被赋予了人伦上的道德责任“孝、弟、忠、顺之行”[1]P814。而在今天,冠礼不再具备这样的功能。而民众的开化程度也不一样。只能退而求其次,十五岁之上大概能通《孝经》、《论语》,浅略了解“孝”与“仁”,并能粗略地知道礼仪,那也就能步入社会了。今之冠礼的举行意义比古之冠礼的举行意义更为浅近,对受冠者的要求更低,因此方将举行冠礼的年龄提前。这也是符合现状的一个改革。
另外,不再“筮日”决定举行冠礼的日期,而是一般选择正月里的某一天行礼。也不再以“筮宾”决定行礼的宾客,而是由主人择一贤友,深衣造访,邀请他行礼。“筮日”、“筮宾”的取消,自然是由于后世卜筮之学的没落。《家礼》中也新增了“主人以冠者见于祠堂”,即在被加冠之后冠者拜于祠堂,上告祖先,这是宋代宗法制度的体现。
“见母”的程序改为“见尊长”,包括堂中的父母、东序的诸叔父兄,西序的诸叔母姑、诸姊嫂。礼毕冠者见国君、卿大夫及乡贤,也改为“见于乡先生及父之执友”。后世之时,一届士人的冠礼希冀皇帝参加,明显不大可能。而父亲的好友,在冠者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邀请其参加而去除拜见君王的规定,更符合现实情况。
行礼中的另一个显著变化便是三加冠时“冠”的变化。
《仪礼·士冠礼》中一加之冠为缁布冠,配以玄端、缁带、赤而微黑的蔽膝。缁布冠是黑布帽,是士经常戴的帽子。《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台笠缁撮。”毛注:缁撮,缁布冠也。笺云:都人之士以台皮为笠,缁布为冠。古明王之时,俭且节也。[1]P1071加上缁布冠,表示冠者已跻身于士阶层。缁布冠自夏朝便有,也有敬贤怀古之意味。
二加之冠为皮弁,配以素积、缁带、素蔽膝。《释名·释首饰》言:“弁,如两手相合扩时也。以爵韦为之谓之爵弁,以鹿皮为之谓之皮弁。”[5]P72“皮弁”即取一块鹿皮,裁剪为下宽上窄的片,缝合为合手锐顶之形,类似于后世的瓜皮帽。皮弁素积是上古时的原始服装。加皮弁是为了教育冠者保存上古遗风,表示加冠者可以入伍从军,承担起保家卫国之职责。
三加之冠为爵弁,配以熏裳、纯衣、缁带等。爵弁以黑色皮革为之。郑玄注“爵弁服”曰:“此与君祭之服。”[6]P23《白虎通·绋冕》:“爵弁者,何谓也?其色如爵头,周人宗庙士之冠也。”[7]P502爵弁又称为“广冕”,多用木板做顶,外面表以细布,布色赤而微黑,一般为祭祀典礼等场合所戴。能够与君主共同进行祭祀活动,这已不是士之阶层能办到的了,已经上升至“大夫”之阶层了。
《朱子家礼·冠礼》沿用司马光《书仪·冠仪》的做法,一加冠巾,服深衣,纳履。二加帽子,服皂衫,革带,系鞋。三加幞头,公服,革带,纳靴执笏。若襕衫,纳靴。虽然礼帽与服饰规格仍是逐层上升,但是比之《仪礼》之士冠礼,仍显寒碜。先秦礼制规定,只有士以上之人才可以戴冠,平民百姓只能用巾、布帛包头束发。魏晋以降,士庶界限逐渐被打破,“士庶通礼”出现。而《朱子家礼》中所用的冠巾、帽子、幞头,明显更适合于一般民众家庭,体现了朱子“礼下庶人”的理学思想。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