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9 14:5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钰 点击次数:
二、新诗发生的意义——郑敏“解构主义思维方法”的反思
郑敏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她是诗人,在四十年代就已经以诗作成名,后来更成为九叶派诗人之一,有着诗人的眼光,了解诗歌的创作;而另一方面她也是学者,1993年所写的著名文章《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引起了众多诗人、研究者的论争与反思。
《世纪末》一文从解构主义出发,产生了许多真知灼见,认识到了新诗发生期许多理论家矫枉过正、宁左勿右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新诗发生的意义,郑敏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解构主义的一大观点是反对二元对立,因此在思维方面,《世纪末》继承了这一观点,主要批判了五四时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郑敏认为“我们一直沿着这样的一个思维方式推动历史:拥护——打倒的二元对抗逻辑”,“将传统与革新看成二元对抗的矛盾,因此认为只有打倒传统才能革新”。而这又尤其体现在诗歌领域,在胡适、陈独秀等人从诗歌理论到创作实践,都明确痛斥古典诗歌的语言及形式,甚至不容丝毫讨论的余地,最终导致白话新诗压倒性胜利的同时,也是造就了古典诗/新诗绝然的二元对立。而这思维方式也从此一直延续下去,郑敏甚至讽刺胡适、陈独秀“直到80年代他们的幽灵还一度重新游荡在中国大陆”。此外,郑敏还列举出了一对对简化了的对抗矛盾:白话文/文言文,无产阶级文化/资产阶级文化,传统文学/革新文学,正宗文学/非正宗文学,大众诗歌/朦胧诗,革命的诗歌/小花小草摆设性的诗歌……回顾整个文坛历史就会发现,人们的确一直陷入这样一种水火不容的二元对立中,并且一直毫不犹豫地支持前一项而打倒后一项。也因此郑敏得出结论:二元对立错误思维方式的推行,导致中国的古典文化、文学、语言、文字被弃如敝屣,造成了中国现代与传统的严重断裂,这也成为一种普遍的批驳五四、批驳新诗发生的声音。
解构主义的另一主要观点是反对“语音中心论”,即反对口语声音第一,书面文字第二。因此在语言方面,《世纪末》一文主要批判的是全盘白话的观点。一方面,郑敏提出了她对白话适用性的质疑:“将元朝的白话文拿来作为从理论文到诗歌的创作的文字”,“难道十三、四世纪的口语就能完全胜任用以表达20世纪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郑敏也对片面地以白话口语取代口语、书面语两方面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胡、陈主张用纯的白话口语代替整个语言系统,只是一种幼稚的空想”,批判了只考虑口语而忽视文学语的“口语中心论者”。而全盘白话的观点也的确影响了新诗创作,“有些诗人以对艺术的真诚尝试用白话文写诗,获得很好的效果,但仍然因为囿于白话文应当是口语,而不敢大胆创新,吸收口语以外的词汇和句型,在思路上也不敢进一步开拓”,当此时,白话文未尝不成为了新诗创作的一种禁锢,导致新诗价值的局限。
但反过来,我们也不得不对郑敏的“解构主义思维方法”做出反思。郑敏的确指出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所造成的传统断裂问题,提出了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但是却并没有真正阐释清楚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没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全面认识白话文运动和新诗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上重要作用意义。此外,不可忽略的是郑敏当时所处的大时代,当时的文坛脱离文革的阴影时间还不长,学者们都迫切地想要反驳数十年来政治压迫文学的传统,因此也同样可能产生矫枉过正的思想。这也提醒着我们,文学研究不应以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历史,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避免自己所处时代政治文化背景对自身文学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适,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姜涛.“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郑敏.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J].文学评论,1993(3):5-20.
[4]段从学.回到起点的意义:评姜涛.“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1):307-312.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