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唐代士人的隐逸观

时间:2013-10-14 13:5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爱玲 点击次数:

  摘要:仕和隐一向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两难选择,传统上一向认为儒家主张出仕,道家主张功成身退的退隐,在唐代政治开明、文学繁荣、国家昌盛的背景下,士人学子对待仕隐关系的态度出现了新的转变,隐逸观也并非单单以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而是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隐逸观。在大多数所谓隐士身上尤其是唐代诗人中以隐闻名的人身上,他们选择仕和隐其实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他们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的。

  关键词:仕隐关系;唐代士人;儒家隐逸观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9-0121-05

  仕和隐一向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两难选择,在每个知识分子实践层面,两者既分别对立,又相互交融。本文将以唐代隐逸诗为出发点,分析其中所表现的仕与隐的关系,进一步窥探其背后所体现的独特的儒家隐逸观。

  一、仕隐情结在唐代的发展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仕"与"隐"是完全对立的两种人生选择,如王文亮所说:"隐与仕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范畴,在整个传统士人阶层大致可分为'隐者'和'仕者'两大集团。"①这种对立在隐逸之风盛行的魏晋时期达到了顶峰,"仕"与"隐"的选择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一种考验个人价值的方式和"一种政治抉择"。②由于政治环境的黑暗和瞬息万变,选择隐居,虽然意味着拒绝官方拉拢和坚持个人操守,但也意味着与统治力量的公然决裂。而选择出仕,要么放弃自己的原则对统治者迎合拍马,要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面临性命之危。作为社会中间层的文人士子们,尤其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名流,稍有不慎,可能要么遗臭万年如钟会,要么命丧黄泉如嵇康。后果的巨大差异使得选择仕和隐不仅直接背负着个人生命的终极目标的追求,同时也具有一种悲壮性色彩。

  而自西晋开始,这种截然相反的对立形式发生了变化,两者在某种程度上趋于结合,具体表现为"朝隐"的兴起,所谓"朝隐",指一个人身在官场,却心向自然,将入仕的责任感和出世的自由感同时兼任,两不对立,两不舍弃,实现既在朝为官又满足退隐情怀的双重目的,但更倾向于一种明哲保身。当然朝隐这个概念出现得较早,西汉东方朔就曾提过"避世金马门"。西晋时期的朝隐更重"澄怀悟道"、抗志陈表,从而成为一种为世人所认可并希冀的精神追求。③

  到了唐代,仕与隐的关系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扩展。所谓进一步深化,是指魏晋时期的仕隐关系是相对松散的,有时两者的转化相当迅速。所谓进一步扩展,是指魏晋尤其是西晋时期的"仕隐"主要是在氏族、贵族和高官层面,而到了唐代则扩展到大多数官员和知识分子身上。唐代的这种仕隐结合的生活方式不仅广泛出现而且被社会主流思想和统治者所接纳并赞赏。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唐代经济的恢复,社会风气出现前所

  其次,由于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治国政策,使文人愿意出仕。科举制也为文人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出仕之路,并"实现了集权制和士大夫独立性的平衡"④,出仕者拥有相对较好的渠道实现政治理想。这一时期文人家天下的意识得以强化,知识分子热衷于国事的态度,不仅与"六朝世族文人的耻谈国事,寒门士子的缄口难言"截然相反,"也是宋以后人所不可比拟的"⑤。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