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0-16 15:2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步新娜 魏继昆 点击次数:
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所展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襟怀。为历代怀着修齐治平抱负的士人所传诵与效法。继孔孟之后,杰出的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评价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此语道出了以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社会精英,对古圣先贤忧患哲学继承和发扬的本质,即"忧患"直指"天下"。而后"生于忧患"的警醒升华为炽热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为国为天下的责任担当。
(三)"识字忧患始":古人忧患之境界
中国文化,忧患之文化也。人生识字忧患始,是苏轼诗中名句,也是历代士人皆知的道理。这句名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解读为人生从开智启蒙时,忧愁和苦难就伴随而来;也可以解读为因为识字而有了思想和主张,懂得了忧国忧民。无论怎样解读。忧患意识都是历代士人和社会精英普遍保持的一种对现实和未来问题的思考模式,深刻的影响到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镌刻出中国文人的风骨和气节,融入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情怀。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某些有远见的学者和社会精英在抒发其"忧患"情怀时,视野更加开阔,并提出了社会改革的迫切要求。如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就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在其著作《明夷待访录》中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说,臣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道黄宗羲的言论"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黄宗羲的民主精神对后来的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思想文化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直至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炮火开启了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人们关注国家兴衰存亡的"忧患"意识又重新成为历史的强音。家国天下的忧患情怀,再次升华为放眼世界之后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未来的担忧。"忠君报国"的抱负演化为"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古代忧患意识成为民主革命先驱反对列强侵略和实现改变国体实现民主共和的思想资源。先驱者们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不屈不挠的奋斗和牺牲精神,不仅与古代"忧患"意识一脉相承,更为其增添了新的时代主题。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优秀传统。正因为它并不是消极的悲观和厌世态度。而是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精神是进取的、向上的、有为的。
二、忧患意识是党史文化的重要来源和内容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汲取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精华,在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历史。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忧患意识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共产党人对忧患意识的继承首先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党的先进性既体现为中国共产党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更体现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坚持传承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大河流水滋养了华夏人文初祖,上古先民选择了农业文明使族群得以繁衍进步生生不息,也使中华民族在近五千年的可记载历史中,不断积累并创造出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对忧患意识的传承是其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决定的。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一如既往的继承和发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包括忧患意识在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松懈、不动摇、不退缩,始终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