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0-16 15:2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步新娜 魏继昆 点击次数:
综观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相结合,通过批判地继承,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先忧后乐"为价值取向,以忧国忧民忧党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忧患观,由此赋予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以新的时代内涵。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强劲精神动力。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以及文化历史背景相结合,而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因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必然被中国共产党作为传统文化遗产得到继承和发扬。中共几代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鲜明特点,其实质是与时俱进的。
从现实看,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忧患意识,它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不是中国古代忧患意识的简单再现,而体现在为民族复兴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伟大目标上。中共十六大报告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郑重写上: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深切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政治清醒,它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的内涵及特征
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忧国忧民忧党为主要内容,以忧患与图强的辩证统一为根本特征,以推动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为目的的一种重要思想意识。这种思想的特质在于居安思危。"危",是指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的问题、矛盾、困难、风险和挑战。从时间角度看,是反思历史、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从空间范围看,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这种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重要理念,是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它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理论依据,建立在科学忧患观的基础之上。是对国家民族命运、人民利益和自己政党发展的不懈探索后所产生的精神自觉。其次,这种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一种问题意识、矛盾意识、怀疑意识。特指不满足于现状,在理性反思中总结经验,在积极批评中揭露错误,在肯定中发现潜在问题的一种前瞻性意识。再次,这种忧患意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这种思想意识是在居安思危意识指导下的防患于未然的行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坚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原则,努力提高消忧弭患能力,进而达到图强的目的。最后,这种忧患意识也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相共生。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又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坚信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必将化为现实,这二者紧密关联并相得益彰。
(三)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党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核心看,党史文化的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制度和精神。这三个要素并不是并列的,其中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党史文化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世界观层面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无疑是党史文化的灵魂。而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来探讨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忧什么、为何忧、怎样忧的问题,即忧患观问题,无疑极为重要。在现实中可有两种忧患观:一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客观实际出发,特别是从当今世情、国情和党情出发,以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以激发人们建设美好未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而形成的科学的理性的忧患观;另一种是从个人本·位出发,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核心,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而形成的狭隘的忧患意识,这是一种非科学的忧患观。
从历史层面看,党史文化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伴随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开拓实践和大力推动,就不会有党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在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奋力开拓,也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