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浅谈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

时间:2017-04-10 13:3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lunwenbuluo 点击次数:

  【摘要】慢性前列腺炎属精病,病位在肾,精室瘀阻,为病机关键。湿热浊毒,瘀滞精室是主要病机。治疗上以清热利湿是主要措施,辅以行气活血化瘀、补精培元,益肾通窍为治则。可与奇经结合治疗,补以血肉之品,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药疗法;精病;病因病机

  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Prostatitis,CP)是指前列腺在病原体或某些非感染因素作用下,患者出现以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排尿异常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是泌尿科最常见,但治疗又非常棘手的男性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对其生理、病理研究尚不深透,又因历史所限,中医学无前列腺这一器官名称,因此中医对CP的归属、CP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诸多关键问题上尚未见深入系统的研究。但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对该病有其特有的作用机制和疗效,现将本人近年来对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一些认识概述如下。

  1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并无前列腺炎的病名,一般根据前列腺炎的尿道症状,归属于“淋证”、“精浊”、“白淫”、“白浊”范畴。《医碥赤白浊》篇中有“窍端时常牵丝带腻、如脓如眵”的记载,类似于本病之尿末流白。前列腺炎的典型症状之一是尿道滴出白色分泌物,中医称为白浊或精浊。周文献等

  [1]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兼有“淋证”和“精病”的特点,当属“淋浊”。王琦

  [2]认为,淋之病变部位在溺窍、溺道,浊之病变部位在精窍、精道,慢性前列腺炎为“精室”疾病,当不属淋之范畴,应属“浊”之范畴,因其色白,故名“白浊”,与淋证、尿浊、精浊不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将前列腺炎命名为“精浊”

  [3]。“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精浊的定义为:因湿热下注,阴虚火旺,精室瘀阻等所致

  [4]。可见,慢性前列腺炎属精病,病位在肾,初起以热证居多,日久以虚证为多。青壮年相火偏旺,湿热偏盛,扰乱精室,精浊混淆,精离其位,而成此病。慢性前列腺炎临床以肾虚者居多,因肾藏精,故精浊伤肾者为多。故本病湿热是标,肾虚为本,瘀血是进入慢性过程的进一步病理反映。

  2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前列腺位于下焦,虽然不属于腑,但功能类似于腑,分泌的前列腺液为精液的组成部分。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淋浊》中的一则案例后评论道:“若房劳强忍,精血之伤,乃有形败浊阻于隧道,故每溺而痛。徒进清湿热利小便无用者,以溺与精同门异路耳。”指出了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性与病位。翟亚春[5]在考证中医古籍的基础上,认为前列腺当与“精府”、“精室”相合。郑氏[6]认为,前列腺的发育依靠肾气,只有肾气充盛,天癸泌至,前列腺才能从幼稚状态发育成熟并产生生理功能,成为肾脏生理功能的组成部分。综合历代文献来看,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膀胱及精室,疾病初起以实证居多,日久以虚证居多,病因病机虽然错综复杂,但其基本病因表现在湿热、肾虚、血瘀三个方面。

  湿热下注型:《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湿热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则淋沥不尽”,指出了下焦湿热是发病的最根本原因,临床常见“湿热毒邪阻滞下焦、肝郁气滞血瘀、脾肾亏虚、膀胱气化开阖功能失调”,湿热下注证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证型,为病之标,贯穿整个病程,主要表现为尿频,尿道灼热或涩痛,排尿不畅,小便点滴不爽,甚则点滴不出,排出无力,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等。

  肾气亏虚型:慢性前列腺炎乃因禀赋不足,肾气素亏伤耗肾精所致。青壮年相火妄动无制,易耗。肾精亏耗,阴虚火动,内扰精室,使精室藏泄功能失调,失其藏则精离其位,随溺而出;或久病伤及脾肾,导致脾虚湿浊难化,肾伤精室不能闭藏,精元流于体外而发病肾虚气化无权,膀胱失约,则致小便频数而短,精浊自下。《医宗必读》日:“心动于欲,肾伤于色……败精流溢,乃为白浊。”肾阴亏虚,阳无以制,虚火扰精;或肾阳亏虚,气化失司,封藏失职,遂致本病。肾气亏虚型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症状为:排尿用力,尿柱变细,余沥难尽,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神疲乏力,遇劳后症状加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等。

  气滞血瘀型: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前列腺为宗筋会聚之所,肝脉环绕阴器;肾藏精,主发育生殖,开窍于前后二阴。若湿热久羁不解,郁而不去,或相火久遏不泄,致脉络瘀阻;或因七情过极,气机不畅,肝肾精血运行不畅,宗筋失养,精室气血瘀阻,败精湿热生浊而发诸病。有因情欲不遂,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有因性交中断,忍精不泄,精血内停,瘀滞精室;有因湿热久羁,塞堵精道,精血瘀阻,精道不通。气血瘀滞精室,精室脉络不通,从而发为本病。肾阴不足则相火妄动,从而导致前列腺充血,瘀血难消出现小便余沥不尽,不痛,滴白伴腰膝酸痛,会阴部刺痛明显,痛引下腹、睾丸、阴茎、腰骶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或涩等。

  此外,如青壮年阶段素嗜辛辣肥甘,或过饮酒浆,导致湿热内蕴,湿热之邪可循冲、任等奇经达于精室;或水道湿热秽浊之邪久治不愈,亦可侵犯精道,发生前列腺炎类疾病。由于精道与精室相连,精室的生理病理又与冲、任、督、带等奇经八脉密切相关,故精道之病多涉及奇经。就慢性前列腺炎而言,多是由于相火偏盛,通过冲任二脉扰动精室,导致精离其宮,阻于精道而成,因而与冲、任二脉的关系最大。[7]

  3

  临床治则治法

  3.1辨证治疗

  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机的特点为本虚标实,初期邪实者多,为湿热、气滞、血瘀、寒凝,久病可致正气亏虚[8]。根据“实证以通利为主,虚证以补益为主”的原则,结合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临床实践,我们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中总结出如下要点。

  湿热下注型:治宜清热利湿、清热解毒、利湿渗浊为原则。如热偏重,则以八正散加减治疗;若湿偏重,则用八正散加榆白皮、冬葵子等。如湿热并重,则以三妙丸合碧玉散加减治疗。药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黄柏、土茯苓、扁蓄、大黄、生黄芪等。

  气滞血瘀型:治宜行气活血化瘀,兼以清热利湿、理气导滞为原则。常用复元活血汤加减。药用:丹参、泽兰、赤芍、红花、王不留行、青皮、川楝子、小茴香、败酱草、蒲公英等。肾气亏虚型慢性前列腺炎以补精培元,益肾通窍,温补肾阳,固精导浊为治疗原则方用济生肾气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制附子、肉桂、茯苓、泽泻、覆盆子、巴戟天等。

  3.2其他治疗

  从奇经论治,这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一个重要原则。叶天士认为,奇经在男子主精,在女子主血。而精血皆为血肉有情之物,故治疗亦当用气味厚重、血肉有情之品,始能声气相求,达其病所。对此,他在《临证指南医案虚劳》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桂附刚愎,气质雄烈,精血主脏,脏体属阴,刚则愈劫脂矣。至于丹溪虎潜法,潜阳坚阴,用知柏苦寒沉著,未通奇脉。余以柔剂阳药,通奇脉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故治疗此类疾病,除了上述法则外,常以阿胶、当归、构杞子、胡桃肉等血肉有情之品,随证加入方中,以冀从奇经论治。[9]在临床实践上常选用穴位有关元、膀胱俞、合谷、中极、肾俞、尺泽穴等。针刺这些穴位有补肾利水、理气活血之功效。治疗时以中强度刺激,采用提插捻转手法。针刺关元、中极穴时以患者阴茎头或尿道口出现酸胀感为好。

  另外肾气亏虚型也可选灸肾俞、三阴交等穴位;对气滞淤阻型选灸血海、气海、阳陵泉等穴位。每次灸20min左右,或先针后灸,或针与灸隔日交替使用等。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前列腺炎应属于“精浊”范畴,病因有湿热、肾虚、血瘀、冲任经脉等不同,临证有湿热下注型、肾气亏虚型、气滞血瘀型之别,但始终存在着湿热与肾虚的病机。因此,慢性前列腺炎在治疗上清热利湿是主要措施,同时也要注意疏理精道、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可与奇经结合治疗,补以血肉之品,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文献,朱志军.慢性前列腺炎当属淋浊当别淋证[J].河南中医,2001,2l(5):14

  [2]王琦.王琦男科学.第一版[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41-66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ZY/T001.1-001.9-9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M].GB/T16751.1-l997

  [5]翟亚春.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中医证治研究[J].江苏中医,2001,22(9):9-12

  [6]曹开庸.中医男科现代研究.第一版[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9

  [7]江海身.慢性前列腺炎当从“精道”论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6):61-62

  [8]李兰群,周强.李日庆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12):745-746

  [9]江海身.慢性前列腺炎当从“精道”论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6):61-62

  [10]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1]雷载权.中药学.第六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995089042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995089042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599508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