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中国工业友展“十=五”诬估“十三五”

时间:2015-12-05 14:2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黄群慧,李晓华 点击次数:

  [摘要]“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国家层面规划提出的有关??工业发展的主要“数量型”指标基本实现,但一些长期制约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还有待突破。在世界范围内“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断拓展、全球投资贸易秩序加速重??构,以及中国全面改革日益深化、“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积极推进的大背??景下,“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十三五”时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功能、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都将发生深刻转变。工业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核心功??能将逐步由过去的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向通过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能力、解决重大民生问题和提升全球竞争力转变;“十三五’’时期及未来更长??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要从体现为数量比例关系的“结构优化主导”向体现为产业?技术复杂性的“能力提升主导”转变;工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将逐步由过去粗放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和模仿创新转向精益化生产和自主创新。与新的指导思想相适应,工业发展战略的重点是提高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工业增长由人力资本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向知识、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转型,构建产业结构合理、技术水平先进、生态环境友好、附加价值高、创造高质量就业??的现代产业体系。相应地,“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工业发展政策思路必须适时做出调整,要在大幅提升选择性扶持政策实施效率的基础上,重点促进普惠性的经营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工业发展;“十二五”时期;“十三五”时期??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大国而言,每经历一个五年计划期,经济社会都会??取得重大的发展。“十二五”是一个具有巨大挑战性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中??国经济逐步步入增速趋缓、结构趋优、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十三五”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决胜时期,也是中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总结“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的主要进展,研究“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评估??

  针对“十二五”期间中国已经步人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的基本经济国情,中国工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促进工业的转型升级。201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工业转型升级目标主要包括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三个方面的内容。2011年12月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将《纲要》提出的工业转型升级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六个方面,即: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和军民融合水平显著提高、质量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表1给出了这些规划中有关工业发??展指标的目标、进度及预期的完成情况。??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缓慢回升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和低成本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挑战以及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的压力,中国工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国家层面制定的有关工业发展的主要“数量型”指标进??度计划基本完成。但与此同时,一些长期制约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特别是一些并不??容易通过显示性指标刻画的痼疾,如低端产能过剩而退出机制缺乏、区域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驱??动、重大装备和核心零部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化解。

  ??1.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增长动力机制转换尚未实现??

  201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为160722亿元,2014年增至22799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3%,?超过“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8.0%的目标值。但需要注意的是,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1年的10.4%下降到2014年的7.0%,201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6.3%。“十二五”时期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不断降低。增长速度放缓的背后除了中国发展??阶段转换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外生性原因外,最主要是过去工业增长长期依赖的投资和净出口增长??表现乏力,而消费增长和生产效率提升又没能及时跟进。工业增长动力有待转换,导致生产率增速??逐步下降,这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2003年以来,??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与资本产出效率急剧恶化。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从2002年的86.87%下降到2012年的-47.30%;中国工业边际资本产出率从2002年的0.61下降??到2012.年的0.28。尽管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但2003—2007年??却是经济繁荣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与边际资本产出率的急剧下滑与工业经济的髙速增长背道??而驰。这表明,不是经济周期而是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有待转换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边际??产出率的下降。??

  2.科技投入强度不断增强,但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仍然低下?

  ?全社会R&D经费支出从2010年的706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3312亿元,增长88.5%,年均增长超过20%,2013年和2014年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相应提高到2.09%。“十二五”??规划目标为2015年R&D强度达到2.2%,2013年底已完成计划进度的72.7%。“十二五”期间,中国也取得了探月“嫦娥”、人海“蛟龙”、中国高铁、“天河一号”、国产大飞机C919、“天宫一号”等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但是,工业领域研发投人不足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人之比2009年为0.69%,2011年达到0.71%,2013年达到0.80%,与2015年1.0%??的规模目标尚有较大差距。更重要的是,一方面,传统产业中的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机械产业为例,多数出口机械产品是贴牌生??产,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机械产品不足20%。从国内需求看,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等都依靠进口?;基础部件制造能力滞后,高参数、高精密??和高可靠性的轴承、液压/气动/密封元件、齿轮传动装置及核心传动部件,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及其他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电器部件的质量和寿命还不能完全满足机械工业发展的需??求,大量依靠进口。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掌控不足。以目前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为例,外国机器人企业占据机器人本体市场份额的90%,其中,发那科、安川、??KUKA、ABB四家公司的市场份额约为65%,剩余35%的国内企业份额主要为低端市场。与此同时,??国外厂商积极布局中国国内市场,遏制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在核心零部件领域,控制器、驱动及伺??服电机、减速机等主要依赖进口,本土企业缺乏产品开发能力和对成熟工艺的掌握。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产能过剩问题还十分突出??

  2010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为10.1:46.7:43.2,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9.2:42.6:48.2,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7%,2014年已??经提前完成了规划目标。长期以来,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直是中国产业政策??的激励导向和发展战略的目标方向,2013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1%,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这反映了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基本遵循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调整的一般规律,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1从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看,技术密集型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装备制造业增速显著高于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高技术产业增速始??终高于工业平均增速。然而,由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化机制没有形成,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仍长期存在。2012年底,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0%、73.7%、71.9%、73.1%和75.0%,光伏行业2013年产能利用率在60%左右,多晶硅、风电设??备产能利用率不到50%,都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一般认为正常的产能利用率在80%—85%)。由??于中国没有正式公布工业的产能利用率的统计数据,只能通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等指??标近似地反映产能利用率情况。2012年3月至2015年7月,PPI已经连续41个月负增长。2015年前7个月PPI分别是-4.3、-4.8、-4.6、-4.6、-4.6、-4.8和-5.4。虽然影响这个指标的因素较多,但该??指标创历史的连续41个月负增长,实际上是在“十二五”时期的绝大部分月份都是负增长。这基本??上反映了“十二五”时期中国工业存在长期的高库存和严重的产能过剩。??

  4.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但“两化"融合水平仍有待提升?

  ?通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电话普及率从86.41部/百人提高到109.95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从??34.3%提高到45.8%。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和市场交易。2013年制造业每百家企业??拥有网站数达到68个,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企业比重达到7.2%。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熟的推动下,商业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相互衔接融合,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过程。但是,一方面,中国信息化基础水平还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基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2014年中国的宽带人口普及率水平为??14.7%,但2013年美国、英国、OECD国家、韩国、日本的宽带人口普及率已经分别达到29.3%、??35.8%、26.6%、38%、28.8%,中国只相当于这些国家的一半左右水平;另一方面,多数工业企业进??一步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管理流程和运营流程的意识和能力还很薄弱,而政府层面又缺乏相应??的共性技术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体系,因此,现在看来,到2015年,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等指标都难以达到规划目标。??

  5.工业节能减排效率明显提升,但总量压力日益严峻??

  2010—2013年,中国亿元GDP能耗从0.81万吨标准煤下降到0.66万吨标准煤。如果按照??2010年不变价GDP计算,2013年亿元GDP能耗为0.74万吨标准煤,较2010年下降了18.5%,已??提前完成16%的“十二五”规划目标。亿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0.0090亿立方米下降到0.0067亿立方米(如果按照2010年不变价GDP,2013年亿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0.0068亿立方米),下降了??34.9%(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降31.7%),也已提前完成30%的“十二五”规划目标。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仍然从324939万吨标准煤增加到375000万吨标准煤,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总体压力??仍然在加大。??

  6.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双端挤压”困局亟待突破??

  工业对外贸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从2010年的1476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0772亿美元,增长40.7%;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商品总出口额的比重从94.8%进一步提高到95.1%;??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从4924亿美元增加到6603亿美元;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从14.8%提高??到17.5%。但是,出口贸易,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出口仍然严重依赖外资。“十二五”期间,多数年份外??商投资企业占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均超过60%,内资企业出口仍然主要分布于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低端环节。不仅如此,在中国进一步提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的同时,将面临??发达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经济体的低端挤压。例如,泰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中国大致相当,??但人均工资水平却显著低于中国。随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其制造业区位吸引力会快速提升。??2015年初,一些跨国公司关闭了在中国大陆的工厂,如微软关停诺基亚在东莞和北京的工厂,同??时,有些长期做代工的国内生产企业倒闭,如知名手机零部件代工厂苏州联建科技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双端挤压”困局气如果不能通过生产效率提升逐步消化成本上涨压??力,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重要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人“新常态”,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化又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周期相互叠加。发展阶段的转换??和竞争环境的转变,使得中国工业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1."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

  在中国工业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的背景下,“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国工业尤其是工业中的传统行业转向国际市场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本文初步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包括了工业化进程的所有阶段,与??中国处于同一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有东南亚的马来西亚,中东欧的波兰、斯洛伐克及罗马尼亚,西亚??中东的土耳其、巴林、黎巴嫩及约旦等8个国家,其中有9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有47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低于中国,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还是居民消费需求,都会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2013年中国与其他??64个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量只占所有64个国家贸易总量的11.5%,占中国贸易总量的25%。这意味??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才刚刚起步,还有巨大的增长余地。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中国传统工业行业发展,特别是产能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的机遇??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国制造2025》,该战略是着眼于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制定的战略性规划和高端产业、技术进步的路线图。该规划以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全??球产业调整为背景,以促进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以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为中心,以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线,以满足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提出的新要求为目标,通过实施创新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发展、高端装备五项国家工程,??促进实现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跃升。《中国制造2025》具体规划了未来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天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和农业机械装??备。这实质上给未来中国工业发展尤其是高端产业指明了具体的创新和成长方向。同时,《中国2025》提出了分三步走的制造强国目标,即第一阶段(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任务,中国进人??全球制造强国的行列,迈入制造业强国的第二梯队;第二阶段(到2035年),中国制造强国指数达到??全球制造强国第二梯队前列的水平,成为真正意义的制造业强国;第三阶段(到2045年),迈人世界??制造业强国的第一方阵,成为在全球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制造强国。可见,“十三五”时期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个五年,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之路的第一个台阶,是能否实现制造强国梦??的重要奠基阶段。围绕“1+N”架构的《中国制造2025》,国家将细化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小微企业和创业政策、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安排将为“十三五”时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

  3.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要求于??2020年以前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关??键成果的最后五年,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将落地,中国工业发展将迎来创新驱动增长的重大机遇。??例如,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充分激发不同所有制企业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夯实中国工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基??础;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长期存在的产??品市场市场化程度高、要素市场市场化程度低导致的企业投资行为、经营行为扭曲问题,有利于完??善工业发展环境,形成内生增长的动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政税收制度改革,降低企业经营??负担,形成有效的产业政策体系,将培育出有利于工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扩大内需,形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的机??制,增强工业发展动力;构建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倒逼中国工业加快培育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

  4.?“第三次工业革命”加速拓展的挑战??

  当前方兴未艾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生产制造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和大规模产业化过程。在这个过,3D打印、虚拟制造、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等一大批新兴??生产技术集中、加快突破和应用,特别是与新兴产品技术相结合,不断改变传统的生产范式,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成本、质量、功能、开发速度等全方位的综合运营指标优化。如果按照经济史的逻辑,一??个完整的技术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导人”和“拓展”两个阶段'那么,我们判断,“十三五”时期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转换的重要阶段。进一步看,金融危机以来,美、日、德等工业??强国积极推进的“再工业化”战略有望大大加速新工业革命的进程。例如,美国提出的“制造业复兴??战略”、德国提出的《高技术2020战略》和“工业4.0计划”,以及欧洲提出的《未来工厂计划》,都不??是简单地提高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来促进新兴部门??的形成和新兴技术的创新,并以此来重塑其制造业优势。“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新??趋势,有可能弱化中国的传统要素成本优势,并对中国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趋势形成抑制。

  5.全球贸易投资秩序重构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将是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秩序新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积极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K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美国正??在组织创建超越WTO规范的全面性经贸自由化网络。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以新一轮的市场自由??化为名,推动双向互惠的高规格贸易、投资条件的形成,构筑有利于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全球贸易??新秩序。TPP横跨整个太平洋地区,包括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秘鲁、马来西??亚、越南、墨西哥、加拿大和日本12个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TPP谈判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40%,??贸易规模约占全球贸易的1/4,占中国贸易的1/3,将成为未来亚太自贸区的重要基础。而TTIP覆盖??的欧美两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总量的45%,以及高收人国家经济总量的2/3。在全球前6大进口国??中,TTIP涵盖了除中国之外的其他5个。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在多数行业中均位列前10??大出口国。如果TPP和TTIP最终达成协议,那么,除中国和金砖国家之外的主要经济体都将进入到??这两大贸易区之内。TPP和TTIP将对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以及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TPP和TTIP所涉及的非关税壁垒将在很长时期内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融??人新的贸易、投资秩序的重大障碍。从谈判内容看,TPP和THP都是高规格的自由贸易协定,开创??了新的投资和贸易秩序。美国积极推动的TPP和TTIP不仅对降低商品关税做出了规定,还对企业??性质、安全生产标准、技术壁垒、卫生检疫、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劳动工作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标准之高、涵盖内容之广远超??WTO。另一方面,TPP将成为亚太地区新的竞争性区域合作机制并将改变亚太地区自由贸易格局,??对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体系中的比较成本优势形成冲击。TPP中的新兴经济体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及要素禀赋相似,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存在激烈的竞争,在新的贸易框架下有可能对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形成冲击'??

  三、“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截至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但是,实现工业化不等于制造业发展任务的终结。工业??化后期并不意味着工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下降,而是工业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功能开始发生转变:①工业的效率提升作用将更加突出。作为技术创新的“土壤”,工业的主要功能??不再是集聚资本和创造就业,而是通过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工作岗位;②工业对于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作用更加突出。虽然从比重上??看,2013年以来工业开始落后于服务业,但工业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仍在增强,这种作用集中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实际上是围绕“做强工业”展开的%因此十三五”时期中??国工业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核心功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将逐步由过去的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向通过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能力、解决重大民生问题和提升全球竞??争力转变。??

  工业发展核心功能的转变决定了工业的发展方向也必须适时进行调整。过去长期主导中国工??业发展政策实践的以数量比例关系确定的产业结构思维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要素??条件。随着国内外产业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产业结构概念对于中国工业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已经大打折扣,工业发展的“结构红利”日益弱化,“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问题的内??涵需要根据新的经济环境重新加以理解:①中国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经典产业结构理论??揭示的产业结构变动特征已经很难指导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战略。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本土企业的进口替代规模和外资企业的本地采购比例不断扩大,各类产业的分工水平不断深化,中??国已经形成了产业门类齐全、行业覆盖广泛的制造业体系,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极少数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随着中国产业结构日益完备,制造业产业体系中的“短板”??在不同的周期中被逐渐弥补,通过资源在产业间进行再配置来提升生产效率的空间收窄,制造业增??长的主要动力逐渐由基于生产性投资驱动的产业间配置效宰向基于创新性投资驱动的动态效率转??换。②中国的工业贸易结构已经呈现出“稳态化”的特征。“十一五”时期以来,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纺织服装和鞋帽的出口比重基本稳定在17%—20%的水平,以矿产品为代表的资源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基本处于2%—3%的水平,化工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大致处于4%—5%的水平,而机??电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比重则基本稳定在55%—60%左右。可见,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已经开??始向“稳态化”发展,传统的“增长极”战略的作用空间越来越小。③从工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看,工业的能力而不是工业的结构和规模决定了长期国民经济增长的趋势。对制造业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的最新研究表明,主要由制造业技术决定的产品复杂性是决定一国长期增长前景的主要指标m。??因此,无论从工业自身增长还是从工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工业的能力提升都较工业产业??结构变得更加重要。所以,在“十三五”时期及未来更长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要从体现??为数量比例关系的“结构优化主导”向体现为产业技术复杂性的“能力提升主导”转变。??在明确工业发展指导思想从“结构优化主导”转向“能力提升主导”的前提下,未来中国工业核心能力提升应重点围绕两个方向:①由标准化、模块化产品向一体化产品转型升级。以Fujimoto??andTakashi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开展的基于产品架构的实证研究认为,中国制造业主要在劳动密集??型的模块化产品上具有优势,日本在技能密集的高一体化程度产品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而美国则在??知识密集特别是科学基础型的模块化产品领域领先基于技术模仿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虽然有??利于中国在短期内融入全球制造业分工,并快速形成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但产业创新能力弱、国际??竞争力弱、分工地位低下的问题却长期难以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应当在依托??既有的大规模生产优势的基础上,加强生产工艺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和前沿技术突破,实现制??造业向技能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一体化产品升级。②由体现为装备引进的简单产品生产向以知识资??源整合为核心的复杂集成产品转型升级。在一些关键设备和核心零^5件领域,中国长期陷人“进口??替代和循环引进”的怪圈:中国企业不断进人重大装备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领域,但重大装备和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格局却始终没有改观。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企业进人重大装备和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方式主要是依靠生产设备引进,而且大部分是交钥匙工程的设备引进。这种所??谓的“产业升级”缺乏实质性的技术吸收和学习过程,因而最终陷人循环引进的怪圈。虽然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通过设备引进逐步掌握了一些设备和零部件的制造工艺,但从??知识分工的角度看,概念设计、检测和标准制定等关键能力仍然由国外领先企业掌握,创新活动中??仅仅是细节设计和工业设计等环节外包到了发展中国家。因此,比自主生产更重要的是本土企业是??否掌握了重大装备和核心零部件的设计知识。在自主技术开发的基础上充分融入全球创新链,才是??解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和开放式创新之间矛盾的关键。鉴于此十三五”期间中国产业政策应当重??点扶持兼具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的集成创新,特别是复杂产品集成创新,通过全球知识资源的整??合而不是“自主生产”,从根本上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

  四、“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低成本发展中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挑战,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提高传统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工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工业增长由人力资本和物质要??素总量投入驱动向知识、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转型,构建产业结构合理、技术水平先进、生态环境友??好、附加价值高、创造高质量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保持传统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积极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并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领域,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水平。尽管随着以工资、土地为主的生产要素价格持续快速上??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削弱,但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制造业中仍然占有很高比重,吸纳大量的就业,因此,仍然不能放弃。从需求??方面看,应充分利用扩大内需的机遇特别是农村市场产品升级换代的市场机遇,拉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从供给方面看,应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机遇,释放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二次创新能力。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员工技能培训和装备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抵消生产要素的快速上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产品开发与设计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知名品牌,增加附加价值,实现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攀升,从而??化解要素成本特别是工资上涨的压力,并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