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8 15:3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周齐武,杜荣瑞 点击次数:
因为研究所需数据并不对外公布,所以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我们以台湾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遵循台湾地区的会计准则。在我们总共联系的1434家公司中,113家同意参与研究。
我们在对每家企业发放的说明信中表示,希望对方公司的财务总监配合参与研究。如果财务总监无法参与,其他充分了解公司经营和业绩评价体系的高级管理层成员也可以。我们最终样本上市公司的被访者均来自财务或会计部门,其中大部分处于经理或经理以上的职位,任职时间平均超过7年,为其现所在公司工作的时间平均约为12年。样本中包含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电子行业占有最大比例(41.38%)。
2.调查工具
研究问题的设计针对那些负责成本、收入,拥有相对独立生产经营决策权的利润中心经理人,因此被访者在回答问题时仅需考虑与利润中心经理人相关的情况。被访者需要向我们提供如下信息:(1)企业在对利润中心经理人进行业绩评价时,是否使用(a)非会计准则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简称NG),和(b)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简称NF);(2)非会计准则财务业绩评价指标(NG)和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NF)的使用是否对企业造成了矛盾;使用这两种业绩评价指标时,经理人的某些决策可能造成短期对外报表利润的下滑;(3)上述矛盾是否会导致两种业绩评价指标不被企业采用;(4)经理人薪酬的各个构成部分(薪金、现金分红、股票、股票期权、津贴)以及用于决定各部分金额的业绩评价指标。问题(1)、(2)、(3)通过7分量表中的七个数字来回答,1-完全不是,7-很大程度如此。除此以外,被访者还需要回答其他几个问题,包括个人信息(职位、任职时间等)、企业竞争战略、导致企业放弃使用NG和NF的其他原因。问卷问题首先在5位EMBA学生中进行了前期测试,根据反馈做出调整后运用到正式的研究中。研究表明,虽然企业对外信息披露还存在其他途径,如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新闻发布等,但管理者最为重视的仍然是基于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Grahametal.,2005;Roychowdhury,2006)。
3.公司特征
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我们选择了对内部业绩评价标准具有潜在影响的四个公司特征变量:规模、行业、战略、管理层持股。除了战略和行业,其它变量的近期数据从台湾经济期刊数据库中获得。
4.导致NG/NF不被采用的其他因素
我们选择了11个导致NG/NF不被采用的其他因素。根据代理理论,精确、灵敏、不易受到人为操纵的业绩评价指标才会被广泛应用于激励计划的制定中(如BankerandDatar,1989;FelthamandXie,1994)。因此,我们找到以下六个方面原因,可能造成企业不愿使用NG与NF;同时我们询问每一种原因在多大程度上导致NG与NF不愿被企业采用。六个原因分别是:度量误差、易受人为操纵、指标难以量化、无法及时获取、权重难以分配、不同指标得到结论相互冲突。我们把这六个因素称为“指标因素”。
我们根据其他理论得到另外5个造成企业不愿使用NG与NF的因素。心理学理论(见Birnbergetal.,2007;Davilaetal.,2009)指出,企业采用新体系或推行新程序时,员工的态度和专业技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另外5个原因分别是:员工对非会计准则评价指标的态度、员工相关的专业知识、企业现有内部信息系统的能力、新旧评价方法的差异程度、实施成本。我们将这些原因称为“组织因素”。被访者需要针对以上11种原因,逐个回答每一种原因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NG与NF不愿被企业采用,答案从1-7数字中选择。1代表没有影响,7代表严重影响。
首先将与NG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对属于“指标因素”的六个原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仅有一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总变异解释量为80.45%(克隆巴赫信度系数=0.951)。对属于“组织因素”的五个原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仅有一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总变异解释量为74.57%(克隆巴赫信度系数=0.914)。
然后将与NF有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属于“指标因素”的六个原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仅有一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总变异解释量为81.17%(克隆巴赫信度系数=0.953)。对属于“组织因素”的五个原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仅有一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总变异解释量为72.65%(克隆巴赫信度系数=0.906)。由此可见,量表的设计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了检验被访者对“NG/NF在企业中的使用程度”这一问题进行回答时给出答案的有效性,我们按照被访者提供的企业内部不同业绩评价指标的相关权重,为答案赋予了相应的权重。
对NG和NF而言,赋予权重之前与赋予权重之后的两套答案显著正相关,从而通过了有效性检验。
(三)研究结论
1.NG/NF的使用与伴随的矛盾
我们首先对在“是否使用NG/NF业绩评价指标”这一问题上给出非数字1答案的企业,计算了代表企业NG与NF使用程度的平均值。总共有25家在“是否使用NG”的问题上给出了非数字1的答案;41家企业在“是否使用NF”的问题上给出了非数字1的答案。代表NG使用程度的平均值很低,为1.77。
NF的使用情况略好于NG,代表NF使用程度的平均值为2.21,但仍然不算高。由于使用NG与NF会对企业造成矛盾,代表其严重程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68和2.61。在“矛盾是否会导致企业放弃NG与NF使用”这个问题上,答案的平均值分别为2.92与2.66。由此可见,上述问卷题目答案的平均值显著差异于1,且都低于7分量表的中间值4。
2.导致NG/NF不被采用的其他因素
属于“指标因素”的六种原因对NG使用的阻碍程度平均值为4.02,变动范围为3.89(易受人为操纵)到4.10(权重难以确定)。属于“组织因素”的五种原因对NG使用的阻碍程度平均值为3.85,变动范围从3.77(企业现有内部信息系统的能力)到3.99(实施成本)。属于“指标因素”的六种原因对NF使用的阻碍程度平均值为4.17,变动范围从4.11(易受人员操纵、权重难以确定)到4.29(指标难以量化)。属于“组织因素”的五种原因对NF使用的阻碍程度平均值为3.90,变动范围从3.78(新旧评价方法的差异程度)到3.99(员工对非会计准则评价指标的态度)。T检验表明,以上11种原因对NG/NF使用的阻碍程度与1-7的中间值4均无显著差异。因此,指标因素和企业因素对NG/NF使用产生的阻碍程度位于中等水平。
3.相关性检验
为了检验NG与NF使用程度提高是否会造成更大的矛盾,我们对NG与NF的使用程度与造成矛盾的严重程度二者进行了相关性检验。Pearson、Spearman相关系数均为正,并且非常显著(NG:r=0.457/0.379,p=0.022/0.062;NF:r=0.324/0.296,p=0.039/0.061)。因此,在样本企业中,NG与NF的使用确实会为企业带来矛盾,这些矛盾反过来影响了两种业绩评价指标的使用(根据“矛盾是否会造成企业放弃使用NG与NF”这一问题答案的平均值2.92与2.66能够看出)。
我们将NG的使用程度和NF的使用程度分别与公司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模型的膨胀因子均在1左右,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公司变量包括公司规模(通过员工数量或年度工资总额反映),行业(电子行业=1,其他=0),战略(扩张=1,其他=0),以及经理人持股。结果表明,相对于采取非扩张战略的公司,选择扩张战略的公司更多地使用NG与NF业绩评价指标(NG:p<0.001,NF:p=0.001,单尾)。经理人持股与NG使用程度正相关(p=0.093,双尾),公司规模与NF使用程度正相关(p=0.058,单尾)。
(四)总结与改进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非基于会计准则的业绩评价指标在企业的使用情况受到企业因素(如战略、现有评价系统、员工能力及态度等)和指标因素(如指标难以量化、结论相互冲突等)的共同影响。非基于会计准则业绩评价指标与基于会计准则业绩评价指标共同使用在企业决策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前者鼓励的行为和决策可能造成短期对外报告经营成果的下滑,但是这种矛盾并不算严重;这种矛盾也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导致非基于会计准则业绩评价指标不被企业所采用。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