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3-31 12:4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田英 点击次数:
[摘要]社会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呼唤关于社会教育内容的研究,具体深入的探讨社会教育内容的界定、分类、选择依据、价值和实施等方面。在社会教育内容的研究过程中,应首先明确其研究基础、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立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需要,以培养其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劳动中的“适应”与“超越”能力。
[关键词]社会教育内容 社会关系 社会劳动 适应与超越
近年来,尽管社会教育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困惑。为促进社会教育的理论深入和推动社会教育的实践关怀,笔者认为,将社会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社会教育内容”的提出
社会教育内容的字面理解就是“社会教育”和“内容”的结合。在侯怀银教授的《中国社会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对“社会教育”的界定做了详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以往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探索:其一,从教育实施的主体和对象角度界定社会教育,其观点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以外的社会团体或文化机构对社会全民进行的教育;其二,从教育实施的学制系统与规范角度界定社会教育,认为社会教育是国家正式学制系统之外的非正规教育;其三,从教育范围的广狭角度界定社会教育,认为广义的社会教医学论文育近似于大教育的概念,狭义的社会教育指学校教育以外的文化机构对儿童和成人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其四,从社会及社会化的角度界定社会教育,认为社会教育即社会化的教育,传授社会知识,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教育。
笔者将社会教育内容界定为为实现社会教育的目的而选择和组织的能够反映社会教育实质的内在要素。社会教育内容的提出必须基于社会教育的独立性和根本性:
社会教育的独立性就是要敢说“社会教育就是社会教育”的话,它既不是“谁的补充”,也不是“谁的别名”,社会教育分有教育的内涵又区别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开始前的启蒙教育,对人一生的教育具有奠基作用;学校教育重视的是系统的、成形的、物化的知识传授,是由专职机构、专门人员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活动;社会教育重视的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体在社会中的适应与超越能力的培养。
社会教育的根本性就是社会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既然社会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自然,人的本质就影响社会教育的内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猜想》中写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对“社会教育内容”研究的提出是新形势下社会教育研究的必然,同时在具体深入的探讨社会教育内容的界定、分类、选择依据、价值和实施等方面之前,应首先明确其研究的基础、范围和目的,即立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需要,以培养其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劳动中的“适应”与“超越”能力。
二、社会教育内容的研究范围
一个人全面的“社会关系”应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文化三部分,这是由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我们熟知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多重品性,反映到人的社会关系中即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而我们以往的关于“社会关系”的研究集中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社会成员间由需要和生产决定的各种联系,忽视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而这理应成为社会教育内容的研究范围:
其一,人首先是个体的存在,即使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每个人生来具有自己各自的、能动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可以进行独立的、自主的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而这也就成为了个人与自我关系历来分析和争论的来源: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诠释,叔本华、尼采和萨特分别用“生命意志”、“权力意志”和“存在意识”来诠释,马斯洛用“需要层次理论”来诠释。而这些都为我们研究人与自我的关系提出了分析的必要和讨论的视角。个体与自我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造成自我角色分离与混乱的人更谈不上很好的去处理其他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