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04 09:2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姜大源 点击次数:
结论是,将基于“动作难度增大”的技能与基 于“知识含量增加”的技能视为技能类型的不同而 非技能层次的区别,有利于开拓从中等职业教育 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建立涵盖技术员与 技师培养的非学术性的职业性或专业性的高等职 业教育,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 接和沟通。这不仅有利于结束中等职业教育与高 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视作“断头”教育的尴尬局 面,而且有可能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创新 性的贡献。
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一一关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的追问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及其等值的判据是什么?破解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分清不同教育类 型定位所涉及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关系。
教育从类型上看,其判定的主要标志为:一是 培养目标的区别;二是由此导致的教育内容的差 异。正是由于这两点才产生了不同的教育形态。
教育类型不同的第一个标志是培养目标不 同。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 都要为“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 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 要”14],实施就业导向的教育(不等于就业教 育)。对职业教育来说,不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 者和技能型人才”[15]的中等职业教育,抑或是培 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6]的高等职业教育, 都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因此与“注重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17] 的普通高中教育,以及注重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 和拔尖创新人才”[18]的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 不同的目标指向。这表明,培养目标指向一致的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要遵循基于职 业属性的教育规律,也就是要融职业性的社会需 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因而是同一类型 的教育。基于这一培养目标的教育规律,既体现 在国家“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 育发展大政方针的宏观层面,又体现在“校企合 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体制机制建设的中观层面。
教育类型不同的第二个标志是教育内容不 同。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 强调人才培养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这 集中体现在致力于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 这一目标所制定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之 中,涉及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工作过 程导向、教学实施的行动学习以及实习实训的职 业情境创建、学习评价的需求定向和师资培养的 “双师”建设等微观层面。而作为人才培养核心的 课程,始终是各类教育培养目标的载体。职业教 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不同 于普通教育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课程结 构,它是一种强调适应企业发展变化的生态系统 的课程范式,并非是诸多课程模式中的一种,因此 它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都具 有普适性的指导意义。
由此引发的追问在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 什么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 标准分类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对各级(层次)教育都进行了类型的划 分。其中,无论是第3级教育,即(高级冲学教育 (第二阶段教育),还是第5级教育,即高等教育 (第三阶段教育),都有A、B两类。A类,特别是在 第5级教育阶段,主要指向“理论型的,为研究做 准备的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B类,主要指 向“更面向实际,适应具体职业,主要目的是使学 生获得从事某职业、行业或某类职业、行业所需的 实际技能和知识”。也就是说,从中学教育阶段开 始,教育就划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类型, 这就确定了在各教育层次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 育并列、平等的地位。这表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 育是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
由此,职业教育这样一种具有与普通教育平 等地位的教育类型,其目标与内容的差异所凸显 的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就业导向的职 业教育已经跨越了传统学校的界域。如果说,传 统的企业培训是定界于企业的一种思考,传统的 学校教育是定界于学校的一种思考,那么职业教 育必须从定界的思考升华到跨界的思考。这意味 着,职业教育不能只遵从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还 要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跨界的职 业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 革,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 识看知识”,也要“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培训看培 训,跳出技能看技能”,以逐步形成“合作办学求发 展、合作育人促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
从跨界维度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 教育”正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跨界本质的表述,因 为:第一,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必须关注现代企 业与现代学校的融合;第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模式,必须关注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第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必须关注职业及职业 成长规律与教育及教育认知规律的融合。跨界必 须架桥,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就成为一个不可 避免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架设不同教育层次,即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纵向维度的立交 桥,而且还要架设横向维度的,也就是在不同教育 类型,例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
模糊不同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混淆不同教 育类型的教育内涵,将会导致处于发展中的职业-73教育的衰落。如在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 影响下,在现代化教育资源还不十分丰富的情况 下,现阶段废弃中等职业学校而只办综合高中是 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因为重升学、轻职业的倾向, 很可能会使其演变为“第二高中”,最终结果可能 会“消灭”中等职业教育。同样,如果高等职业教 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内涵以至课 程体系方面没有区别,那就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 可以被取而代之,从而失去其存在的理由。特别 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工业化的 中期,发展装备制造业将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长期 战略,由此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去满足 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肩负技能型人才培养重 任的职业教育,就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之 策,具有不可或缺性。所以,职业教育只有清醒地 把握自身定位,才能在系统特征上成为无法替代 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才能得以生存。类型是职 业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对职业教育生存权的 张扬。
结论是,应该既在纵向建构一个完整的职业 教育体系,又在横向架设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 育的桥梁;既发展规范过程又规范结果的基于机 构的职业教育,又发展只规范结果而不规范过程 的职业培训,而由此所获得的学位在层次和价值 上都应该是等值的。在我国,基于机构的普通中 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两种 不同的教育类型。同样,高中后的高等教育阶段, 有学术性大学、工程性大学,以及应用性大学、职 业性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从人才培养目标的 内涵考虑,如果把应用性大学也纳人高等职业教 育范畴的话,那么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存在着基于 机构的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两种类 型。所以,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 是不可替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或技 术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或 技术研发型人才,是同层次且等值的。这一等值, 绝不能仅仅是价值意义上的形式等值,而必须是 社会地位上的实质等值。
综上所述,普通教育往往只是在学校这个“围 城”里办教育,而职业教育已经跨越了“围城”,走 向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传统的观点往往认为只 有学校和实验室才是知识产生的圣地,知识的转 换只能是从学校到企业的单向转换;现代的观点 认为,企业及工作过程更是知识产生的摇篮,知识 的转换更多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迁移。因 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 业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式的中等 教育和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学术领域的中等教 育和高等教育,而是有两个甚至多个学习地点的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一种具有新话语体系的 创新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现代社会对通过非 正规(informal)或非正式(nonformal)的教育所获 得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给予与正规教育(formal) 同等的地位,[19]这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所 以,不能用传统的普通教育的规范、标准来判定和 确认职业教育的学历、学位的层次及其价值。教 育形式在现代社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正因为 如此,我们需要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社会认证,一个 系统且合理的顶层设计,目标是建成一个国家资 格框架,它涵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与之等值 的学历(学位)资格与职业资格(包括通过非正规 或非正式学习,例如培训获得的学历资格或职业 资格),进而在这个国家资格框架内,实现同层次 各类教育真正意义上的等值。
传统的学科分类按照层次来划分,而现代科 技发展表明,“考察学科分类和知识体系,也可以 从知识的类型、人们活动领域的类型的角度来进 行”[20],这表明,学科分类还可以依据类型来划 分。显然,跨界的职业教育所涉及的范畴远远超 出了传统的普通教育学研究的疆域,职业教育学 是“对人们就业以及在社会上承担社会与生态责 任的生活所需的资格与能力获取过程的前提和条 件、目标、可能性与现实性进行研究”的科学,[21] 它伴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所以, 从教育类型的角度考虑,应该给予职业教育学以 一级学科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 [2]丁云龙.论技术的三种形态及其演化[J].自然辩证法 研究,2006,(12).
[3]狄德罗.百科全书[EB/OL]. baike. baidu. com/view/45517. htm. 2011-4-29.
[4]孙福万.技术与技能[EB/OL]. hi. baidu. com/xizhenan/ blog/item.
[5]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一 74--版社,2003.26-33.
[6]Brockhaus Enzyklopaedie. Bd. 18. Wiesbaden. 1973.转引自 Lipsmeier, A. Didaktik gewer blich-technischer Beru fsbildung (Technikdidaktik) [A]. Arnold,R./Lipsmeier,A. Handbuch der Berufsbildung[C]. Verlag Leske+Budrich,Opladen, 1995.234.
[7]吴国盛.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EB/OL]. sina.com.cn/s/ blog 4954e414010008xs.html. 2007-7-11.
[8]鲁洁,等.教育大辞典(第1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0.147.
[9]张振元.技能分类若干问题新探J].职业技术教育, 2007(28).
[10][ 11 ] [ 13]李小平.新编基础心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5.110、108、111.
[12]Franke, G. uido. Facette der Kompetenzentwicklung [M].
W. Bertelsmann Verlag. Bielefeld,2005.112.
[14][17]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www. gov. cn. 2010-7-2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 戈((2010-2012) [Z]. 2010-11-27.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 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19]吴遵民.关于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构建终身教育体 系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4 (4).
[20]曾国屏.弘扬自然辩证法传统.建设科学技术学科群 [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21]Lipsmeier,A. Genese der berufspaedagogische Forschung [A]. Rauner,F. Handbuch Berufsbildungsforschung. [C]. W. Bertelsmann Verlag, Bielefeld, 2005.19.
(Beijing 100029)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