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时间:2015-12-21 13:5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康淑敏 点击次数:

  【论文摘要】当代知识的转型、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媒体的变迁及新型开放课程的崛 起,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坚 持开放性原则,加大学的成分,融入信息化元素,实现深度互动。对既有教学方式进行重 构,通过变革教学资源形态、教学组织方式、学习活动方式及学习评价方式,实现由知识传 授型教学向学习引导型教学的实践转变。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高等教育;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本质上是教学战略性思考的外显形态,蕴含着教师的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反映教师的教学伦理准则和教学思想境界。它根植于所处的社会文化,受文化形态、教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体现一定的教育价值观。[1]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支持网络化和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处在变革节点上的高等教育,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探索与之同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一、教学方式变革的动因

  (一)当代知识的转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创生、储存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与扩大。从知识的性质看,现代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特征逐渐被质疑和解构,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性、境遇性的认知判断,知识不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表征或现实的"镜式"反映,也不再是静态的经验积累,而是由主客体相互作用生成的结果。[2]从知识的内涵看,知识从可感知的显性知识扩大到批判性的价值判断和再创造的应用范畴。从知识的形态看,传统静态的知识表征方式被动态多元的存在方式所取代,知识呈现出存储数字化、载体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知识的增长方式看,知识呈现出强势的共享性和倍增式发展态势,且创生与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获取的渠道与方式越来越广。伴随知识的不断推陈出新,知识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知识老化现象日益加剧,由此引发了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等一系列的改变。知识的转型影响到课程知识的取舍和教与学方式的选择。知识的运用不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需要基于境脉的价值考量或研判。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已无法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如何处理知识创生的无限性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限性矛盾、引导学生从知识掌握层面的"学会"向知识迁移层面的"会学"转变,成为教育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的瞬间互动传播成为一种渗透日常生活的文化形态。传播媒介众多,传播形式发散,人人都可以通过移动便携终端与外界联系,实现了零距离的互动沟通。无论大家是否意识到,这种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与交换,已成为人们认知社会的基本方式和不可或缺的生活成分。由此衍变的移动化自适应性学习,将逐渐成为网络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数字一代"的主要学习方式,[3]即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作用于环境的信息理解和知识建构。这种新型的学习现象、认知方式和互动交流状态,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文化,满足新型的学习需求、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历,已成为教学方式变革的原动力。

  (三)教学媒体的变迁

  技术的进步不断催生新的媒体,新媒体进人教育领域成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直观到复杂多元的变化,由传统的基于物质实体的直观性教学媒体发展到基于视听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智能教学系统。教学媒体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使其功能和作用不断增强与扩大。现代教学媒体不仅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媒介或辅助手段,而且已成为人们的认知工具和学习资源,改变着教学环境的组成元素、教学资源的形态和教学要素间的互动方式,使教育呈现出较强的信息化特征:教育手段趋于多媒体化,教学资源趋于数字化,教学方式趋于多元互补。[4]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基于单一语言符号的知识传授,而是基于多模态、多渠道的信息传递与沟通以及基于多形式的知识理解与建构。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字化教学媒体的优势促进教与学的质量提高,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和必须探究的领域。

  (四)新型开放课程的崛起

  随着国际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人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类型的开放课程不断涌现,近期影响最大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国际性"慕课"的兴起,由此引发了"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和以短视频为形式的"微课"等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虽然目前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发展趋势势不可挡,推进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全球共享。以Coursera平台的在线课程发展为例,从2012年创建到2013年仅一年的时间,已有近90所大学加盟,450多门课程上线,平均每门课程注册超过3万人。[5]"慕课"的崛起,"开创了信息时代学习的新时空、课程的新天地"。[6]二是来自"爱课程"网(www.icourses.cn)的中国大学优质共享课程的建设与开放,课程主要是"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建设成果。国家支持建设了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展示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使得国内高校名师的优质课程资源逐渐向社会开放。这些国内外开放课程的研发与推广,促进了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积累与广泛传播,引发了全球深层次的教育对话与博弈。表面看,这是一种新型课程的建设与推广。实质上,这是信息时代背景下教育实践自觉适应社会需求嬗变的一种尝试,推动着课程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和世界性接轨。

  新型开放课程的建设理念和实施方式,改变了教学信息的拥有、传递和交换方式以及传统的师生关系,标志着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课堂实践转向。这种全新的课程形式,宏观上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微观上对普通高校的同类课程形成了严峻挑战。大学生可以随时进人这些开放课程浏览学习,免费享受全新的课程学习体验。变革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二、教学方式变革的理念

  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或教学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以开放的视野、超越知识传授的理念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从专注"教"到助力"学"的战略性转变,促进协同学习意义上的教学关系建构,形成深度互动的探究性教学文化。

  (一)坚持开放性原则

  坚持开放性原则,就是把教学置于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思考教育如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结构重构、课堂文化重建。

  1.实现从指令性课程范式向发展性课程范式转变

  注重课程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关系,建立包容异端、鼓励创新的教学文化,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形成"协同式双主体"教学结构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使以教为主的知识传授课堂向以学为主的互动课堂转变。

  2.实现课程内容的科学整合

  突破传统课程内容形态和内容的纵向组织结构,在尊重知识内在逻辑规律的基础上建构脉络化、拓展性知识谱系,注重学科间、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增加学科融合性内容和学科前沿知识,重视学科方法论知识、高阶思维训练等内容的补充与丰富。

  3.让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打破教学时空疆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资源,拓展思维空间和活动形式,采取课内研讨与课外研修结合、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互补的混合式组织方式,实现课程教学的跨时空和课堂教学功能拓展。

  (二)加大学的成分

  当代知识更新与共享速度加速的时代特征,预示着教师的"先知"权威地位逐渐被削弱,学会学习变得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因此,变革教学方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1.坚持教学并重、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建立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将课堂话语权由教师独享走向师生分享。[7]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削减讲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性转向主动探究式研修,推动课堂向"学堂"转变。

  2.构建促进学习发展的教学环境

  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与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激励性学习环境、支持性学习条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课程学习经历,同时加大学习指导与引领,使教学过程成为深人思考、协同探究的过程。

  3.重视学生的自我研修,促进深度学习引导学生戒除浮躁、潜心学习,强调批判性知识学习与建构,注重学习者学力培养与养成教育,通过多样化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知识迁移和能力发展。

  (三)融入信息化元素

  技术助力课堂教学,为教学提供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支持性学习条件。

  1.创建开放性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教学实施的基础,是指经过选取、整合适合课程要求的可资利用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教学素材和其他形态的补充材料。创建开放性教学资源,就是利用现代资源优势、发挥师生的协同作用,创建传统教材基础上的教学资源体系,建成基于课程知识结构的多模态集约化教学资源,为教学的多向互动奠定资源基础。

  2.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创设情境化教学环境和数字化学习支持条件,促进协同式、研究性学习的深人开展,实现既能凸显教师主导地位又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3.搭建知识探究与信息交流平台重视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索、开发与利

  用,开展基于新媒体的学习结果分享与学习经验交流,扩充教学信息的流通量与信息交换形式,激发多视角的智慧碰撞,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四)实现深度互动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协商和意义建构过程,需要教学要素间多维度的深度互动,以实现智识共享、意义创生。教学的深度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教学资源为基础的建构性互动在教学资源的获取、筛选与整合过程

  中,师生相互沟通、共同研判其价值,形成评价基础上的建构性利用;同时与隐退于教学资源的作者进行视域的交错与融合,通过"对话"诠释资源内涵、赋予知识新意义和价值。

  2.以信息交换为纽带的对话式互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单项信息

  叠加式知识传授,而是基于教学要素(教师、学生、资源、媒体)的信息交换与分享。教师应创造畅通信息交流的通道与机会,使学习者通过多层面的信息交换、多视界的观念沟通,形成发散性思维方式,养成深人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质疑批判的学术勇气。

  3.基于学习活动的探究式互动教学的关键在于引领、指导学生开展深

  度学习。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任务情境,让学生进行基于任务的探究性学习,通过个体探究、组内信息沟通和课堂成果展示以及在线平台成果发布等多形式交流与分享,使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深层认知、产生思维碰撞,促进学科知识的内化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变革的路向

  教学方式的变革,不是对教学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根据发展需求和课程特点,对既有教学方式进行重构,做好守正与创新。也就是,在继承传统教学优势或融合传统教学智慧的基础上,革新教与学的方法与手段,促进协同发展的教学关系重建和深度互动的教学文化重构,实现由知识传授型教学向学习引导型教学的实践转变。

  (一)变革教学资源形态

  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决定着教学资源的建设应具有延续性和开放性特征,应超越一次性选择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采取师生共同参与、动态建构的方式,贯穿教学实施全过程,创造性地建设开放性教学资源,形成纸质与数字化融合的互补性课程资源。

  1.构建模块化主题式教学资源

  根据课程性质和目标定位,确定课程的内容范围和内容主题,选择体现学科融合性和先进性的内容,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形成符合教学逻辑、具有迁移性的模块化教学资源,以拓展学生的认知广度和学科视域。以文体教学为例,可以围绕文体类型(文学文体、实用文体、影视文体等)分为不同的文体体裁进行建设,每种文体体裁包括多篇体裁经典和体裁样本以及可供分析的体裁案例。学生可以根据需求查阅文体样本、研读经典、提炼体裁的文体特征和构式规律,形成语篇的结构图式和内容图式以及对该主题的深层认知。

  2.建设多模态素材型教学资源

  所谓素材型教学资源,是指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汁原味的素材,如专业设计、行业案例、实践方案、研究报告等。素材型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专业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联通或对接。素材型教学资源的建设,应注重向实践延伸,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样例或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性素材。文科专业的素材资源可以以课程知识点为单位组织材料,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网络资源、影视产品、新闻广播等渠道选择素材,形成文本类、电子类、视听类等多模态资源,作为课程的补充性教学材料,供学生浏览式阅读或开展专题探究参考。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