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1 13:5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康淑敏 点击次数:
3.挖掘生成性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资源形成于课程实施过程,涵盖预设性的资源建构、过程性的资源发掘和课堂隐性资源的显性利用等内容。预设性资源,主要是教师设计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学习项目等,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动态发布供学生随时查阅、参考;过程性资源,是指教学境脉中自然生成的资源,体现师生的专业认知和学科思想,如师生专业见解的发布、教材空白点的补充和背景信息的添加以及课程实施建议或学习反思等;课堂隐性资源依附于或渗透于课堂教学环境,伴随师生互动而生成,属于过程性潜在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知识探究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值得进行境遇性开发与利用。可以顺势把课堂上学生闪现的质疑状态、研讨中碰撞的智慧火花诱导为生成性问题,或把学生呈现的不同视界点梳理成值得探究的引申问题,扩展为课后的探究内容,使问题的意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二)变革教学组织方式变革教学组织方式,重在变革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突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导向的线性教学信息组织结构,使多种组织形式优化组合以及教与学两要素多重结合,形成多向信息传递与交换的互动课堂。
1.坚持以"授人以渔"为原则的讲授型教学
讲授型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讲授应突破传统的线性知识呈现形式,以学科的发展为大背景,以核心知识点和学科基本原理为重点,精讲教学内容,重点阐释学科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方法,指明学科的最新发展动向,提供情境化、整体性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体悟和理解课程的理论范畴与学理基础,涵养多维学术视野和逻辑思维能力。讲授型教学应辅以可视化教学信息的呈现,即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通过视觉符号系统(图示、图像、视频等)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化成形象化的内容框架展示出来,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帮助他们完成概念的形成,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2.实施以问题为驱动的对话式教学
任何课堂教学活动都具有问题解决属性,都可以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引发学生深人思考与探究。对话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有效问题的教学建构,可以利用关键性问题的统领和层级问题的启发梳理内容的逻辑关系,把握内容重点和知识脉络,形成基于理性思考的师生对话。首先,问题的集成方式多样。即以知识的关联性为思考前提,利用问题对知识的统摄性创设层次性、逻辑性强的问题链,通过连续发问引导学生厘清内容脉络,形成整体感知与理解,推进教学步步深人。其次,通过问题对认知的普适性创设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开放性问题(如理解性、分析性、推断性、评判性、鉴赏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视角分析问题,逐步养成学思结合的学习习惯,形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再次,应充分考虑学科综合交叉与渗透的特点,指出学术前沿涌现的新问题、新动向,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相关问题、查阅最新文献,形成学术意识和探究欲望。
3.倡导以专题为引领的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可以是教师引导式,也可
以是学生主导式。围绕某一专题,以教学重点、难点或有争议的疑点为中心,以学生的独立钻研和小组合作为前提,以课堂讨论为形式研习教学内容。研讨式教学主要通过关键问题的课外或课前探究、课上观点切磋,激发学习者思想碰撞,使其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深层理解。由于课堂时空的局限性,可以把课堂讨论延伸至课外,利用新媒体、通过在线论坛、班级博客、项目QQ群和小组微信群等信息交流平台分享观点,深化讨论与理解,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多视角透视问题的能力。
(三)变革学习活动方式
教学方式变革应侧重研究学生的"学",重点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创设支持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修形式的深度学习,促进其自律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
1.基于课程的涵养式阅读
阅读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电子读物、手机阅读的流行,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悄然发生变化一网络化浅阅读成为阅读主流。这种阅读习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专业学习。课程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把专业阅读放在首位,以吸纳式阅读为起点,以学科经典研读为重点,以读书报告为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阅读活动。专业阅读应坚持"经典与前沿兼顾"、"精专与博览结合",提出经典研读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潜心研读,通过对学科经典的"精读"和学科群书及相关文献的"博览"以及读书报告的撰写与交流,使学生深化对经典普适性价值的认识,领略学科思想的深度与学术高度,同时学会从学术思维视角观察学科领域的相关社会现象,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与动态,达到通故学、求新知的学习境界。
2.基于开放资源的查询式学习
针对课程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工具从海量的信息中检索与筛选所需信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开放资源的学习,可以聚焦具体的学习任务,以同伴分工合作为形式,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与分享,获取不同载体的资讯信息,实现意义潜势的多层次转化,促进学习效能与学习迁移的有效结合。以英语教学为例,由于教科书篇幅所限,难以提供不同语境的语言运用案例,可以利用开放的语料库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指向明确的资料查询式学习。如让学生从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rpusofContemporaryAmericanEnglish)和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NationalCorpus)中查找语块(lexicalchunks)的用法,分析语块的类型、构式特点和语用特征,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固有的语言思维定势,形成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3.基于微主题的探究式学习
可以将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分解成众多微主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微课题深化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解构意义、建构知识。探究式学习,可以采取课外小组合作进行资料查询、意义提炼与课上集中讨论、成果分享等方式,使学生广泛参与,深人思考、综合分析相关内容,达到深人理解、内化知识的目的。也可通过在线平台及时分享学习结果、交流学习经验,产生多维度思想碰撞与深层认知。
4.基于专业兴趣的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是基于个体学习偏好的微型学习,强调学习的自适应性和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成就了网络的多元知识功能和数字化形态,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分布于网络和其他媒介或载体中。课程教学应设计一定比例的个性化学习项目或任务,鼓励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博采众长、拓展视野,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个性化学习的优势在于学生处于相对主动的状态,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兴趣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触类旁通。
(四)变革学习评价方式
教学方式变革包括教学管理变革,应采取与新型教学方式配套的评价方式和管理手段,监控学习过程和质量。变革评价方式的关键,在于改变过分依赖知识考试的量化评价标准,采取分权重的质性与量化结合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发展与学习成效,建立既注重结果又关注过程,且尊重志趣、激发自信的多维度综合评价方式。
1.采取嵌人式形成性评价
将评价贯穿教学实施全过程,关注学习者基于问题解决学习的能力发展,注重考查学生学习观点的生成表现(performance)和信息交流的深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投人和学力发展状况。通过过程性监控,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度学习的习惯。
2.注重节点性学习绩效检验
重视学习任务的质量监控与绩效考查,引导学生关注平常的学习任务、注重学习质量和效果,把最能反映学习结果或技能的积累性成果(如读书报告、小课题研究报告、大型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论文等)作为评价的依据,结合考试结果综合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目标达成度。
3.加强自我反思性评价
反思性评价的目的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和主要学习环节,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的有益学习经历。反思性评价可以以学习档案建立为基础,以定向反思为形式,引导学生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状况,监控学习进度与学习质量,反思个体的学习行为与结果,逐步形成学习自律,促进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森,王天平.论教学方式变革及其变革的文化机理[J].教育研究,2010,(12).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26-129.
[3]黄荣怀,等.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
[4]KangShumin.InstructionalDesignProcessforWBI:TheProcessofMovingCoursesOnline[M].Saarbrucken:VDMPublishingHouseLtd,2009.4-9.
[5]老松杨,等.后IT时代的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
[6]桑新民.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6).
[7]杨启亮.教学对话之"道"的特殊性[J].教育研究,2013,(7).
[8]何克抗.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