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04 16:5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祝智庭、贺斌 点击次数:
四、智慧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1.对智慧教育的美好期望
智慧教育是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和知识爆炸的产物,是智慧地球战略的延伸。作为当代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新境界、新诉求,许多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知名企业(如IBM)对智慧教育寄予厚望。在吸收国内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关于智慧教育的四大价值期待:
(1)智慧教育环境可以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载,从而可以用较多精力在较大的知识粒度上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将知识学习上升为本体建构。
(2)智慧教育环境可以拓展学习者的体验深度和广度,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知、情、行聚合水平和综合能力发展。
(3)智慧学习环境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与协作学习水平,从而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集体智慧发展。
(4)智慧学习环境可以给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扶助,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成功期望。
2.智慧教育面临的挑战
(1)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组织学习能力。学习是学习者的事情,需要他们激活情感动力系统、投入认知并专注于意动和实践。爱尔兰教育与科学部在发布的〈〈智慧学习=智慧经济》[39]报告中指出,数学学习的未来愿景中学习者除了要具备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外,至关重要的能力是主动性参与、社会性参与和生产性参与:知道如何访问和批判性分析信息;轻松熟悉ICT并创造性地应用;在新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应用知识的能力;善于跨学科工作、协作与沟通;展示自我首创性,在工作环境中应用创意和发明;擅长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够独立工作或与团队协作;对领导角色充满信心;培养创业技能;致力于终身学习。显然,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创新性、适应性、实践性,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自组织能力,这对已经习惯了传统授受主义的学习者们来说是_个不小的挑战。自组织学习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起责任,要学会自我指导、自我监控、自我协调、自我管理,并在实践中作出正确决策和米取正确行动。SteveWheeler认为,成功的自组织学习的关键要件包括:沟通、反思、协作、共同体、创新工具和扩大影响等。
(2)如何阐释智慧学习的过程机理。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存在大量碎片化现象,如何将碎片化信息转变为关联的知识结构,最近出现了根茎式学习(RhizomaticLearning)理论,源自_种根茎植物的隐喻。植物的根茎将会发出茎和芽,使得植物得以繁殖到周边环境。根茎化过程暗示思想的相互关联和跨越前面不同起点的无限探索。[41]根茎植物没有中心(去中心化)和明确的边界,相反,它是由许多半独立的节点组成,其中每个节点可以自我生长并扩散自己,其范围由栖息地限制决定。按根茎隐喻的观点,知识只能通过协商产生,个人知识建构只能以协商为前提。支持根茎式学习需要创设学习共同体,并在其中建构课程与知识的情境,这种情境能够以动态方式响应环境条件而被重新塑造。学习经验可以建立在社会会话过程和个人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并连通到整合了正式和非正式媒体的无边界个人学习网络中。显然,植物的根茎折射出学习是由知识、学习者、设备媒体、文化观念等纵横交织的复杂网络,知识是动态协商建构的,可以在整个网络中自由流动。借助技术的魔力,根茎式学习将众多学习者“网络”一起,究竟变成“智慧的人群”还是'愚笨的暴徒”,归根到底还是回到人们如何灵巧地利用技术开展智慧学习的问题。
(3)如何克服浪费时间鸿沟。
由于数字设备访问机会已广为扩增,来自贫困家庭比更宽裕家庭的儿童,在利用电视和小玩意观看节目视频、玩游戏,或者上社交网站等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这种不断增长的时间浪费鸿沟,更多的是反映了父母监控和限制儿童使用技术的能力。[42]研究表明,由于引导和监控的缺失,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络等信息设备更多地用于娱乐和消遣。为此,培养学习者良好的数字素养、养成善用技术的习惯至关重要。如何利用智慧技术对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提供积极干预,也成为智慧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52.
[2][8]UniversityofCambi'idge[EB/OL].[2012-09-30].http://dictionary.cambi'idge.org/dictionary.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59.
[4]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Sternberg,WICS:AModelofPositiveEducationalLeadershipComprisingWisdom,Intelligence,andCreativitySynthesized[J].EducationalPsychologyReview,2005,17,(3):191~262.
[6][台]吴孝二(1997).从多兀智能到多兀智慧[EB/0L].[2012-09-30].<http://www.multi-intelligence.org.tw/doc/2012/2012.03-05.pdf>.
[9][美]霍华德?加德纳.(1993).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1999).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7~18.
[10]王世伟.说“智慧城市”[J].图书情报工作,2012,(2):5~9.
[11]王玉恒(2002).智慧教育[EB/0L].[2012-09-30].<http://www.edu.cn/include/new_zhong_guo_jiao_yu/zhihui.htm>.
[12]钱学敏(2006).复杂系统与大成智慧[EB/OL].[2012-09-05].<http://wenku.baidu.com/view/2d8e8efdc8d376eeaeaa31be.html>.
[13]Palmisano.S.(2008).ASmarterPlanet:theNextLeadershipAgenda[EB/0L].[2012-09-01].<http://www.ibm.com/ibm/ideasfromibm/us/>
smartplanet/20081106/sjp_speech.shtml.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