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幅度设计与工作实施思路(2)
时间:2016-09-14 15:2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树永 点击次数:
4.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制订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制度、评价方式等的总和,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特征。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主要培养模式见.下表。
除基于通识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和大力推进之外,其他模式均可由学校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政策支持,在院系专业层面开展建设。
5.逐级落实培养目标。依据基于目标的教育(obiective-based education)和基于产出的评价(outcome-based evaluation)理念,推动各院系专业切实将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落实到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和课堂等教学环节中,以确保目标要求的达成。学校还应通过推进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审核评估,考评落实的有效性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这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是检验高校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到位、是否有效的关键性指标。学校必须加强要求和引导,督促院系专业按照“正向设计、反向建设”理念,切实做好落实工作。
6.加强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最重要内容。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和反馈改进机制三方面内容。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的出台,五类评估工作的开展,特别是推进工程教育认证的实质性等效,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念不到位、体制不健全,运行不够有效的现状,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有效对接。这是我国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我国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地位与影响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需求导向和产出导向,提高全体成员的参与度,建立全程监控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学校层面需重点完善质量保证体制机制建设,同时调动院系专业积极性,使质量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7.大力推进教师教学发展。教学既是一门高深的科学又是一门精湛的艺术,那种忽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认为只要懂专业、肯投入就能“无师自通”地当好老师的认识是错误的,会严重阻滞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必须分工协作,建立一体化的教师发展机制。其中,学校主要负责建立教师发展体制机制、设计系列化培训框架和内容,并开展一般性原理和方法培训;院系专业负责开展与专业和课程相衔接的特色化、专业化培训。通过强化教师教学发展,使广大教师能够及时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开展高效教学,是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根本途径。
8.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务管理平台、课程中心平台、基本状态数据平台和教学评估平台的建设、升级与应用;在线直播教学、O2O教学模式、课堂互动系统、翻转课堂教学、团队学习教室建设等教学新方法、新技术,为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提供了新空间,提出了新要求。为了使教师尽快掌握并熟练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大学教学的可及度、覆盖度,使师生共享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必须大力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由于相关建设投入大、更新快、技术复杂、运行成本高、共享性强,由学校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条件,为院系和师生提供全方位教育信息化支持和服务是必然的选择。当然,资源建设的主体是院系和教师,必须明确责权,建立引导考评和激励机制,调动院系和教师的积极性,才有可能使教育信息化真正发挥实效。从山东大学课程平台建设的经验中不难看出这一点。
三、山东大学的思考与实践
2009年,山东大学在对当时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力推进以“尖子教育、通识教育、创新教育和专业建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为内容的本科教学“3+2”重点工作。其中,前三项主要依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完成,后两项则主要通过学校打造平台和建立政策引导的方式,支持和督促学院为主完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通过推进大规模网络课程建设与使用以及加强教师发展培训两个途径落实。下面以开展大规模网络课程建设为例,说明如何设置校院管理幅度,调动学院和教师的积极性,共同做好课程的建设和使用工作。
1.课程建设问题分析。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山东大学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44门、省级精品课程130门、校级精品课程212门,建设数量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但分析以往的课程建设不难发现以下问题:(1)精品课程比例偏低,实际效果有限。相对于近7200门课程,44门国家精品课程只占0.61%,校级以上精品课程也只占2.9%。以如此低的比例和非系统化的建设,要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并不现实。(2)技术水平偏低,维护使用困难。由于采用单门课程委托建设模式,建设标准不统一、技术水平偏低、维护更新困难,使网站建设成为制约课程建设与使用的瓶颈。(3)学院课程建设进展差异明显。其中,排名第一的医学院拥有国家精品课程9门,各级精品课程51门,基本覆盖了全部专业课程;而排名第二的经济学院虽然拥有5门国家精品课程,但各级精品课程却只有9门,尚无法覆盖专业主干课程。多数学院并未形成教师普遍参与课程建设的氛围,课程建设数量不足以支撑系统化教学改革。(4)使用效果不理想。前期建设的精品课程网站往往只有展示功能而无登录认证和互动功能,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
2.课程平台建设的主要举措。课程平台建设属于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范畴,属于学校层面应该重点关注和推进的工作。通过调研和分析,确定由学校负责课程中心平台的购置、维护和使用技术培训;明确学院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负责引导和督促教师开展课程建设与使用;由学校出台相应政策对学院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激励。主要工作包括:学校引入课程中心平台,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解决课程建设技术瓶颈,使教师能够将精力从网站建设转到资源建设和使用上来;举办4期全校性培训,到7个学院开展专项培训;支持前期基础较好的6个学院率先开展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招聘课程平台建设助教,协助学院和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召开“课程平台建设经验交流会”,邀请先进学院介绍建设经验。为引导和督促学院主动开展课程建设,学校出台了《山东大学关于加强本科课程中心平台建设的意见》,制订了课程网站建设标准,定期发布《课程中心平台课程建设进展报告》,通报学院课程建设进展和使用情况;对本年度课程中心建设与使用情况进行评估,评选A类和B类课程网站划拨建设经费,评选“课程平台建设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课程中心网站”,纳入年终教学质量考核奖励。
3.课程平台建设成效。上述举措极大调动了学院和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使用的积极性。截至2016年1月30日,平台上共建设课程网站4093个,总点击量超过3400万人次。其中年均点击量超过1000人次的网站有261个;超过3000人次的网站有113个。达到A类建设标准(相当于精品资源共享课标准)的课程达到144门,达到B类以上建设标准(相对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的达到230门。有4个学院实现了课程建设的全覆盖,73.3%的学院覆盖率超过50%。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教师登录网站进行教学活动共8155人次,学生登录网站开展学习活动7.5万人次。为山东大学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大学慕课,以及开展翻转课堂改革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高等学校校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开展研究型工作,深入分析教育教学发展形势,牢牢把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明确未来规划与发展的重点,明确学校和院系专业在教学管理中的分工,合理设置管理幅度,建立院系专业教学管理评价机制。通过这些工作,使自己从日常事务性管理中解脱出来,成为问题的思考者、方案的设计者、改革的引领者、基本条件建设的奠基者和院系工作的督导者,充分调动学院和专业的办学和管理积极性,这是做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和建设的关键。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