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17 14:0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赵绪昌 点击次数:
中图分类号:G623.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2-0047-03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可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只是“行色匆匆”奔向结果,而要关注过程、适时驻足。
一、“热车起步”,在思维的启动处驻足
冬季行驶前都要先热车后起步,这是汽车保养的常识,这个原理在教学中同样适用。有经验的教师在导入阶段并不急于展开教学,而是精心创设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热车起步”。
案例1在“数据的选择”的教学时,为了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富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情境中,从而使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思维兴趣和急切的探究欲望,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讨论:根据班级三名同学五次考试的成绩,选择一个去参加比赛。
生1:我是从他们的总分来考虑的,因为奥运会的射击比赛就是按总分来排名的,而小红的总分最高,所以一定选小红。
生2:不对呀!如果按照奥运会跳水比赛算分的标准,应该是先去掉一个最低分和最高分后,再算平均分,这样的话应该选小黄呀!
生3:我也觉得确实应该选小红,但是和生1的理由不同,却和生2有点类似,看谁的平均分高,因为数学老师常常用我们班的平均成绩和其他班比较,所以我认为应该算他们的平均分,小红的平均分最高,所以应该选小红。
生4:大家看,小张的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并且后面两次考试小张比其他两个人都好,他肯定是开始发挥不利,后来总结教训,成绩就追上了另外两个人。我想下一次考试小张的成绩一定会比其他两个人好,所以我选小张。
师:那么,应该选择哪一位同学去参加比赛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数据的选择。
教师创设了“选谁去参加比赛”,这样一个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情境,通过适时驻足,在想弄清楚“谁的成绩更好”的愿望下,学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得到不同的结果,让他们产生了激烈的认知冲突,学生展现了许多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创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举一反三,在思维的发散处驻足
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产生思维惰性,从而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当学生因思维定势走入歧途时,教师不妨驻足,给学生反思、修正和完善思维的缓冲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克服思维的定势,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案例2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三角形的正面被一张纸条遮住了一部分,你能直接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在课前教师准备了三本书:一本书里夹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直角;一本书里夹有一个钝角三角形,只露出一个钝角;一本书里夹有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各一个,并且这三个三角形有一个相等的锐角,重叠在一起后把这个锐角露出来。教师先展示第一本书,问:“谁能判断出这是什么三角形?”话音刚落,学生抢着回答:“是直角三角形。”教师把书打开抽出三角形,学生观察后确定是直角三角形。教师又展示第二本书,问:“谁能说出这个图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兴趣明显提高,抢着回答:“是钝角三角形。”教师抽出三角形,学生观察后确定是钝角三角形。又回答对了,学生都非常高兴,一些学困生也喜形于色。但有的学生的表情告诉我:太简单了!于是教师又展示露出锐角的第三本书,问:“谁能说出这是什么三角形?”大部分学生因思维定势,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锐角三角表。”这时教师并没有急于揭晓谜底,而是反问:“肯定是锐角三角形吗?”这个“驻足”让学生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的思维漏洞,马上更正和补充,有的说可能是钝角三角形,有的说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三种都有可能,因为不管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是锐角三角形,它们至少都有两个锐角,所以只露出一个锐角是无法确定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类别。这时,教师才打开书,把三个三角形展示给同学生看: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在这个开放性练习中,教师的及时“驻足”,不但让学生打开思路,巩固深化了对“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理解,还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思考问题要全面、周密,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三、“装聋卖傻”,在思维的困惑处驻足
有时学生会因认识不到位,或者理解偏差,导致思路不清陷入困惑,此时教师不妨“装聋卖傻”,驻足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在发表自己见解的过程中理清思路,重新审视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在修正和完善自己思路的过程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让思维走向缜密和深刻。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