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根本转变(3)
时间:2014-03-19 13:2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贾永堂崔波 点击次数: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不少公办高校为了“稳定”而不敢淘汰差生,民办高校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更不敢淘汰差生,绝大部分高校几乎摈弃了淘汰制度,或者制度形同虚设。即使是在我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本科生淘汰率也仅为5%和10%。[26]淘汰机制的缺失意味着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和保障机制的缺失,使得培养过程中的流弊及其后果没有阻碍地保持下来。再考虑到扩招以后非本意学习者的广泛存在,建立针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机制,已经刻不容缓。其实,这些年来,在高校之外,主张建立健全淘汰机制的呼声已越来越大。[27]审时度势,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上应转变战略手段,从单方面强调培优向达标与培优相结合且以达标控制为主转变,建立和完善淘汰机制,实施“宽进严出”[24]23,以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文明无疑是由极少数天才创造的,文明的提升也有赖于极少数天才[14]207。真正的天才肯定是智力和人格上的异类,尽管并非所有的异类都会成为天才,所以天才很难识别,故对未来天才的甄选大多是失败的。若一定要选出未来的爱因斯坦和乔布斯,将其纳入重点培养的小灶模式中,世上也就不会出现爱因斯坦和乔布斯了。[14]207天才成为天才的过程是个体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各种机缘巧合,好的教育只是其必要条件,绝非充分条件,故对未来创新人才的刻意培养往往难以达成预期成效,很多时候,过度的培养只会磨去他们的棱角,最终将其修理为常人,甚至将其雕琢成废人。对于众多高校而言,与其念念不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如将目标锁定在坚决维护人才培养的底线标准上,把培养的每个基本环节做到位了,创新人才的出现是水到渠成的事。
参考文献
[1]刘宝存.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10-09(07).
[2]吉尔福特,J.P.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施良方,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42.
[3]朱克曼,H.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M].周叶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95.
[4]默里,C.文明的解析——人类的艺术与科学成就(公元前800-1950)[M].胡利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90-400.
[5]王洪才,高馨.论创新人才素质特征与高校办学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2008(5):82.
[6]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14.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8]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81.
[9]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基于多案例的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6.
[10]林崇德,罗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3.
[11]Guilford,P.Cognitivestyles:WhatAreThey?[J].EducationalandPsychologicalMeasurement,1980(40):715-735.
[12]王蔚.呵护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妇女报,2010-10-14(B03).
[13]蒋廷玉,杨频萍.三大“瓶颈”制约创新人才培养[N].新华日报,2012-05-21(A02).
[14]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5]叶之红.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2007(6):41.
[16]雅斯贝尔斯,K.T.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6.
[17]冒荣.创造与自由——谈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0(1):23.
[18]潘光旦.自由之路[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20]斯滕伯格,R.J.;陆伯特,T.I.创意心理学[M].曾盼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21]高晓清,蔡剑桥.大学的文化诉求与创新使命[J].大学教育科学,2013(2):12.
[22]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复旦教育论坛,2011(4):21.
[23]覃蔚.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途径[J].现代大学教育,2003(1):107.
[24]杨德广,李梅.“宽进严出”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3).
[25]李子丰,等.高等学校学生的毕业率与毕业证的含金量和社会投资回报率[J].中国西部科技,2010(12):71.
[26]王骥.美国大学的淘汰机制及对我国学习制度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90-91.
[27]王淦生.应提高我国大学的淘汰率[J].新财经,2010(2):39.
(责任编辑刘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