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张扬同学就和我的语文学习常规很不合拍。
那邋遢破旧的作业本,那随心所欲的习惯,那自以为是的态度,完全和我的语文学习标准不协调。
讲解课文时,他的插科打诨比我的延伸拓展还要多。
谈到陆游的爱国诗歌时,他会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念到“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满腔豪情,字字慷慨。
谈到苏轼的“不应有恨”中“恨”为“遗憾”之意时,他又从“报仇雪恨”说到“恨铁不成钢”再说到“相见恨晚”,直到找到了一个同为“遗憾”之意的带“恨”的成语,方肯罢休。
一次,和孩子们探究一个语言分析题,关于“北大校长许智宏在新年联欢晚会上演唱《隐形的翅膀》的用意”,有人说,充满激情就有希望;有人说,对生命要永葆热情。正当我准备给以赞许时,张扬已经忍不住引吭高歌起这首歌来,音韵标准、曲调和谐,还忘我地投入,让许多同学掩嘴暗笑,他却我行我素而又自得其乐。
张扬那像转轴一样永不停止转动的大脑,让人惊奇,思维的跳跃性、快速性,发散性,仿佛是一架飞机在课堂的天空中穿梭。许多这样的课堂生成,让语文生动而丰富起来。所以,每当此时,即便是在课堂上总是“话语权威”的我,也会微笑着等他说完想说的,再继续上课。
可是有时候他的一些自由表现,就让我有些为难了。
一次,预备铃响后,全班同学都认真地做课前准备。他却边埋头苦做英语,边对我说:“等我做好,等我,一会就做好。”看着他投入的样子,直至上课铃声响后,我依然不忍呵斥。
还有一次课上,平时好发言的他沉默着低头在书上写了很久,上前仔细一看,语文课文旁批处,写满了潦草的数学算式。天!这是在测试我上课的底线吗?我心愤怒。
“张扬,你在做什么?”
他抬头看看我,不做声,又低头忙于计算,直至完工。就那低头的几分钟,我的心像有蚂蚁走过。
更有很多次,当我沉浸在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课文时,发现他已经神游到其他课文的文字世界里去了;当我用免做抄写作业奖励优秀生时,他也“免做”且连摘抄都一并省略了……
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给他的那片自由的天空过于宽广,导致他忘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规范。
那天,听一位值日老师说,放学时,他在候车室里认真地阅读着一本厚厚的字典。我想象着春日的傍晚,在所有孩子都已归心似箭而又埋头作业的候车室里,他是这样肆意地徜徉在中国文字的美妙世界中。霎时,心有欢喜。想起平日里看到他课桌里放着《鲁迅全集》《复活》等书;想起他写随笔时别具一格的现代诗、五言或七律……原来,他也不是懈怠语文,而且好像他的“自由主义”颇有古风。
对于师生关系,我们喜欢孩子们做到上下有别、尊卑有序,仿佛如此,我们便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敬仰。其实,秩序的规范性、严格性、单一性常常约束和限制了孩子的精神、思想的空间。想起清华大学的陈寅恪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价值取向,独特的张扬身上所表现的,不正是孩子们最原始、最纯真的独立和自由追求吗?
所谓独立人格,指的是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这是从人的个体角度而言的。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我们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在一个明确的规范框架中,用自己的力量给孩子支撑起最广阔的一片天空——自由的天空。在这片天空里,孩子们能够独立自主地表现、创造。
课堂上对于孩子的发言,不必完全规范和千篇一律,可以更自由些,只要他是围绕着相关主题在思考,在探究,“旁逸斜出”又有什么关系?
课堂中对于孩子的神游,不必完全警戒和彻底扼杀,可以更宽松些,只要他在用心掌握知识后,在尝试了解未知世界,物我皆忘又有何不可?
课堂外对于孩子的“另类”言行,不必完全否定和打压制止,可以更开明些,只要他是用自己的思维在理解、在创造、在开发,与众不同的表现不也是一种美吗?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给孩子知识,我们更应该培育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不完全拘泥于繁文缛节,不完全局限于规范纪律,不完全停留在师道尊严的形式上,以平等、平和、平易的姿态,用真心、爱心、耐心来撑起最广阔的天空,我们的孩子们一定能在自由的世界中轻舞飞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