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一片自我发展的天空
时间:2013-09-05 13:5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admin 点击次数:
数学是系统的、科学的、严谨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一厢情愿地为学生总结了许多条文,并将其作为经验不断地强加给学生。在这严谨、科学的背后,教师如此教学是不是“吃力不讨好”呢?
教学片断一:“求两个数差多少”的应用题
师出示情景图:一班植树13棵,二班植树9棵,一班比二班多植树多少棵?(学生读题)
师:同学们会列式吗?自己试试看。(生列式为13-9=4,师板书)真棒!那么,式子中的13表示什么?
生:13表示一班植树13棵。
师:9又表示什么呢?
生:9表示二班植树9棵。
师:错了,这里的9不是指二班植树9棵,而是指一班植树9棵。(生诧异)
师(边画图边解释):本题是将一班植树棵数与二班的进行比较,因为一班比二班植树的棵数多,所以我们可以把一班植树的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二班植同样多的棵数,另一部分是一班比二班多植的棵数,所以式子中的9并不是二班植树的9棵。谁再来说一遍?(生似懂非懂地复述师刚才的话)
师:要求一班比二班多植树多少棵,就是从一班植的13棵树中减去与二班同样植的9棵树,剩下的就是多植树的棵数。大家明白了吗?(学生点头,但作业时却不会列式了)
……
反思:数学教学,尤其是应用题教学,在分析解题思路时,教师总是试图用专家式的思维方式来规范学生,却忽视了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理性思维是难以理解的。如上述教学片断中,由于教师过分追求9的来历,强调解题思路的严密性,虽说这种分析符合教材的规范、数学的要求,但其实是吃力不讨好——教师不讲学生还会,越讲学生越糊涂。其实,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更会学。如果学生感到数学越学越难、越学越玄,那还不如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
教学改进:
师出示主题图:一班植树13棵,二班植树9棵,一班比二班多植树多少棵?(学生读题)
师:同学们会列式吗?自己试试看。(生列式为13-9=4,师板书)你是怎样列出这个算式的?
生1:我用摆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摆13根小棒,表示一班植树13棵;第二行摆9根小棒,表示二班植树9棵,再去掉两个班同样多的9根小棒,就知道一班比二班多植树多少棵了。
生2:我用画圆的方法。先画13个圆,再一个一个地划掉,一共划去9个圆。
生3:我的方法与生2差不多,先画13个圆,再一次圈上9个圆。
……
教学片断二:“乘法和加法的对比”
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练习如下两道习题:“(1)学校花圃里有2行菊花,每行有6棵,共有多少棵?(2)学校花圃里有2行菊花,一行有6棵,一行有5棵,共有多少棵?”结果,全班学生解答的正确率为100%。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道习题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并板书:前一题每行都是6棵,要求总数,实际上就是求2个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后一题两行棵数不一样,要求总数,就是把两行棵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题中的“2”行是多余条件。课尾,教师布置了两道作业:“(1)天空中飞来2行小鸟,每行5只,共有多少只?(2)天空中飞来2行小鸟,一行5只,另一行7只,共有多少只?”批改作业时,教师发现第(1)题有6位学生列式为“5+2”,第(2)题有5位学生列式为“5×2”,面对此结果,教师一头雾水……
反思:学习“乘法的意义”后,教师加强对乘法和加法运算意义的对比本无可厚非,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优化认知结构,但这种对比、优化的过程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解答实际问题时有自己独特的方式,甚至是一些滑稽可笑的联结方式。当教师将习题进行理性化、模式化的对比后,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出现一片“盲区”,导致其学习行为的无所适从。
教学改进:
(出示上述两道比较题,要求学生先解答,再相互交流)
师:同学们的算式都列得不错!不过,这两题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很想知道大家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用小棒摆的。第(1)题两行都摆5根小棒;第(2)题的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摆7根小棒。
生2:我是用图片摆的。
生3:第(1)题两行一样多,用乘法;第(2)题两行不一样多,用加法。
……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