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课程改革已经提了十多年,但是一线教师真正了解“课程”是怎么一回事的,并不是很多。关于“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也仅仅停留在似是而非的口号上。而一个缺乏课程意识的教师,是无法成为合格的教师的。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主要厘清“课程”的概念。对于一个教师而言,首要的不是教学,而是教育,出发点与目的地,都是教育。而课程,是经由教学达到教育的必由之路。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建设。
【关键词】教师课程教育
佐藤学教授在其《课程与教师》一书中,这样定义“课程”:课程“意味着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创造的教育经验的总体”;课程可以“界定为教师所组织学生所体验的学习经验(履历)”[1]。
基于此,佐藤学重新界定了课程领域中的几个主要概念:课程为“学习经验之履历”,学习为“意义与关系之重建”,教学为“反思性实践”,学科为“学习的文化领域”,学校也再定义为“学习共同体”[2]。
本文将就“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之问题,略陈一二,求正于方家。
制约课程的是什么
制约课程的是什么?
为什么学校不能成为“学习共同体”,而是训练学生迎战考试、以追逐高升学率为目标的营地?为什么类似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学校,照旧有源源不断的生源趋之若鹜?
为什么学科不能成为“学习的文化领域”,而是将制度化的知识权威化,作为竞争与控制、压迫的工具以发挥作用,并且以这种碎片化、套装化的知识严重地阻碍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为什么学科教学割断了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人际脉络,把诸如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环境教育、人权教育、自由教育等等综合性的现实性的理想性的教育排除于学科教学之外?
为什么教与学不能形成有效的对话交流而依旧以控制为中心?为什么学习不是为了创造世界、结交伙伴、建构自我而依旧以追逐所谓成功为目的?
总而言之,为什么我们的教与学,仍然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率为目标及考核要素,而不是一个多层的认知的文化的过程,不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的、伦理的、客观的、能在不断的冲突之中达成妥协的过程?
所谓“课程”,仅仅停留于理论装潢的层面,而不能落地生根,其咎何责?
综上之问,想必很多人会将矛头指向制度建设。
身为教师,我却不以为然。
课程实施之阻力,制度固然是障碍,教师更难辞其咎。
教师与课程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他把教育定义为“经验的重组”,主张学校所组织的经验,应该与学术性经验、校外的社会与产业、公共生活伦理等方面有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学校得以帮助学生建构理智的、社会的、伦理的经验,从而成为一个能够担负起“民主主义社会”使命的场所。
因此,杜威对于教师的责任定位便不难理解,他认为教师的任务并非把已有的知识放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对学生已有的那些片断的、混沌的、只与其个人经历相关的经验认识进行定向引导、充实和梳理,使它们成为完整的、有精确说明的并以逻辑形式组织起来的经验。而这个过程,便成为了佐藤学所说的,“教师所组织、学生所体验的学习经验(履历)”,也即“课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教师,虽然嘴里说着“课程”,其实,对于什么是课程,并不甚明白。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则完全没有“课程”意识,只不过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媒介而已。
以语文教学为例。
所谓“语文味”与“泛语文”之争论,表面上是在讨论语文课该怎么上的问题,其实质则是一个课程观的差异问题。不乏一些语文教师,举着“语文味”的大旗,对那些不以对辞章句法的精雕细琢为路径、不以玩味文本赏析手法为旨归的语文课,动辄斥之为“泛语文”乃至于“非语文”。
这种画地为牢的思维,其根源就在于,将“课程标准”与“课程”混为一谈。也就是说,把教育行政所规定的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等同于学校教师所创造、学生所经验的“课程”。在这样的观念下,便不会有建构课程的创造性行为,便会把所有的课堂,都上成一个模式,便会忽略教师和学生生命的成长经验,对于社会生活缺乏深切体验和关注热情,螺蛳壳里做道场,关起门来家天下。
还有一些语文教师,以为只要多读书读好书,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合格),殊不知,腹有诗书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其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充要条件。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读书之外,要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建立完备的教育观念,尤其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课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乃至于优秀的教育者,才会在教学中,贯彻教育精神,关注自身与学生的成长,关注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效果。因为,“优质教育总是重视过程多于成品。如果一名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收信息的内存,这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帕克·帕尔默)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