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语文课堂中探索性活动情境的创设策略(2)

时间:2014-03-21 11:4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施萍一 点击次数:

 
  (三)有课程取向:主体言语活动的设计
 
  探索性活动情境的课程功能取向体现在主体言语活动的策划上,有以下设计策略:
 
  1.分解与整合策略:活动“大情境”和“小情境”的设计。
 
  在言语活动设计中,就整篇来说,活动情境是个“大情境”,但“大情境”又是由若干个“小情境”动态汇聚而成。如苏教版二下《识字2》中的四组词串“碧水、秀峰、倒影”“对歌、榕树、壮乡”“象鼻、骆驼、笔架”“竹筏、鸬鹚、画廊”,根据这篇识字词串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内容特点,可以采用整合—分解—整合的策略来设计活动情境:
 
  (1)整合。引出“桂林山水甲天下”,配图、音乐,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进入总体活动情境。
 
  (2)分解。第一境——舟行碧波;第二境——聆听对歌;第三境——欣赏秀峰;第四境——鸬鹚捕鱼。
 
  (3)整合。汇聚成活动“大情境”:一是“竹筏”,它是四“境”的主体——整篇识字为乘坐竹筏所见、所闻、所感;二是“画廊”,它是“所感”的汇聚——桂林山水成为流动着的景致。
 
  2.辩证策略:活动情境设计的“动”和“静”。
 
  40分钟的小学语文课,一味地让学生“动”或“静”,都是有违生长性教育时间的。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充分利用好儿童注意力的“黄金时段”。如苏教版六上《詹天佑》一课重点部分是詹天佑开凿隧道,以及设计人字形线路,这部分的教学就可以采用“动静结合”的策略来设计主体活动:
 
  静态设计:(1)抓住重点语句的提示,分别画两种开凿法的示意图。(2)如果评选“1909年感动中国人物”,詹天佑一定能当选。回顾本课的学习,你会给他写一段怎样的颁奖词?
 
  动态设计:(1)学生板演示意图,其他学生扮演记者采访。(2)动画演示“人字形线路”设计,突破难点。
 
  3.组块策略:活动情境设计要关照“前”和“后”。
 
  特级教师薛法根组块策略思想认为组块“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具有重合、整合的功能,它可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3]给我的启示为:从单篇解读,或者单元解读,走向“相似块”课文解读,言语活动可以形成序列性设计。以下以苏教版小语教材说理文组块解读和序列设计为例:
 
  将教材中说理文组成“相似块”,解读分布年级、各篇同异等要素。围绕说理文“典型事例”序列设计:
 
  (1)典型事例直接论证中心论点。《说勤奋》中的两个“学习基础不同”的典型事例进行归纳论证。《滴水穿石的启示》的两组典型事例:一是自然界雨水和太极洞水滴对比论证;二是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三个相似事例归纳论证。(设计理念:第一阶段,让学生获得围绕中心论点选择典型事例的课程能力。)
 
  (2)典型事例论证分论点,层层递进。《谈礼貌》中的三个典型事例分别从三个侧面来论证中心论点。《学与问》中的两个典型事例分别从两个层次论证中心论点。(设计理念:第二阶段,让学生获得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侧面选择典型事例的课程能力。)
 
  由于组块解读,就能捕捉到每篇说理文独特的言语形式,进而理解每篇说理文不同的使命,这样设计言语活动就能有效促进儿童语文理性思维的链条式生长。
 
  生命的河流中,儿童期是奠定首创精神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儿童身心浸入世界获得“浪漫体验”,并进入“精确阶段”,而运用语言则伴随他们到达“综合运用阶段”[4]。让儿童在一种充满挑战以及生命意义的探索性活动情境中,深深卷入“涡式”的语文学习过程,展开一段快乐的语文学习时光。■
 
  【参考文献】
 
  [1][2]郭艳.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蔡建新.解读“组块教学”——试谈薛法根的“组块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1:12.
 
  [4]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2-41.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特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