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儿童“伙伴语言”,关注儿童“学”的起点,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儿童的“伙伴语言”磨合成教学的优质资源,从而实现儿童语言和精神的积极生长。
【关键词】伙伴语言发觉转化吸纳
伙伴语言,即来自儿童同伴中的语言,它是儿童最亲近的语言,对同辈文化的遵从促成了这种亲近感。它具有神奇的同理吸引和很强的交易性,那些风靡校园的童谣出自儿童之口,折射着儿童共同的生活,就是“伙伴语言”的吸引力所在,我们平时常听到“某某同学也这么说”“是他告诉我的”“我们都这么说”,这就是最为明显的语言交易结果。“伙伴语言”也是最能激发儿童竞学意识的语言,儿童强烈的从众行为成就了他们在语言建构中的模仿与竞争。
习作教学中,充分发挥“伙伴语言”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儿童原有的话语体系中衍生出向上生长的言语藤蔓,这样发展起来的语言“生”得有根基,“长”得更积极。
一、以“矮”的姿态认同——“伙伴语言”的发觉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拥有成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我们的习作教学需要蹲下身子进入儿童的话语体系,将精彩指向儿童自己的习作。
1.低要求。
“要加入人物神态表情”“提示语要丰富些”“需要添加心理活动的描写”,经常听到老师们如此苦口婆心;“我该怎么写呢”“可以这么写吗”“还可以写些什么呢”,依旧看到学生们这样苦恼烦闷。不难发现,诸多的限制让儿童变得不会表达。
苏教版三上教材习作1是一篇“放胆文”,习作要求“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只要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尝试着站在儿童立场解读这一习作教材:(1)亲近心。例文读着亲切,让儿童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态想要去亲近习作。(2)自然心。习作要回归儿童生活,回归表达的自然状态。(3)快乐心。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放松快乐地提笔。(4)自觉心。习作内容的触角延伸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巧妙顺领,“逐渐让写作走进儿童心灵,成为一种童年的文化自觉”。这样,儿童习作中特有的童真童趣、真言稚语才不至于流失,才不至于被成人化。
2.微任务。
降低习作要求,淡化作前指导,都有助于儿童展露自己的语言,“潜入”习作试水。苏教版三下习作8的内容是编写童话故事,有教师以教材提供的第一幅插图“小猪吃糖牙疼”为例,在作前花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指导:明白画面内容后,聚焦“多吃糖后牙疼”,让学生交流“牙疼到怎样?”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边表演边描述,根据自己生病疼痛的经历想象描述。之后,当堂习作“牙疼”片段。
习作教学中,采用这样微课堂、微任务式的指导能很好地为儿童的言语表达壮胆。首先,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及教材的把握,果断地舍弃编写童话故事的谋篇、立意、前因等,把教学的目标聚焦在重难点处,进行深入拓展。其次,片段指导的形式篇幅短小,能让学生卸下“要写多少字”这类无形却又根深蒂固的习作压力,为三年级学生设置习作梯度,提供习作抓手。第三,有了表演描述的趣味,有了联系自身经历的体验,把习作与生活情趣融通,学生便能欣然投入习作。
3.小趣味。
儿童对同伴的语言比较挑剔,常常津津乐道于别人的错误。让语言表达的错误在口口相传中反复强化,是不利于儿童语言建构的。习作教学中,借助一些趣味性的小手段,合理引导学生关注优秀语言,利用“扩大优秀”来“减少错误”更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极生长。
我所带的班级在习作讲评时有一个传统项目——“数猪尾巴”(学生把我画在优秀词句下的连笔圈“■”形象地称为“猪尾巴”):比一比谁的“猪尾巴”多,读一读谁的“猪尾巴”更漂亮。
习作教学中,借助于一些趣味性的小手段,将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和伙伴优秀的语言表达上,在教师的认可、同伴的关注、自我的满足中,形成对语言的积极情感,保持语言表达的激情。
二、以“高”的眼光审视——“伙伴语言”的转化
儿童的思维能力不如成年人,他们不善于把握语言的系统和规律,也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1]以教师角色的解读方式,“深入”研思“浅出”反观,把“伙伴语言”磨合成习作教学的优质资源,能帮助儿童更好地掌握语言、习得语言。
1.咬文嚼字。
“伙伴语言”优秀在何处,作为教师,凭借自己对文字的感受力,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将这种认识置于儿童语言发展的“流”里,这样才能教在儿童“学”的起点上。而不是“就事论事”,将“伙伴语言”直接呈现在儿童面前,也不是“自说自话”,将成人化的语言硬塞给儿童。儿童对语言的学习,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也应该有一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逐渐豁然。教师对“伙伴语言”进行正向品析解释,能让儿童的语言更有生长的方向。
2.技巧提取。
儿童“学”的起点既有同年龄段学生共有的“类”的起点,又有着儿童各自不同的“个”的起点。[2]“伙伴语言”中的“类”与“个”不仅表现为“学”的起点,其中暗藏着儿童特有的表达方式、言语技巧等,如能准确把握、适当挖掘、合理提升,又能成为习作教学的助力。
有教师在讲评苏教版三上习作2《我的自画像》时,反复地阅读了学生的第一次习作,发现了这样一类表述:
我的鼻子可灵了,妈妈做什么菜,我老远就能闻到,她总说我有个“狗鼻子”。
最显眼的是我的塌鼻子,爸爸说,这是我小的时候被他刮塌的。
我这个小个子,家里的人总嫌我瘦,叫我“瘦猴”。
这位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样的表达,并很形象地总结为“借别人的嘴巴说自己的特点”,然后请学生尝试练习。这样的指导直指向习作的重难点处——写出自己的特点,也最贴近儿童的生活。
3.归总类化。
将“伙伴语言”进行“类”的归纳,把教师所要教给儿童的方法、技能等,纳入到儿童原有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去,继而帮助儿童丰富语言、习得语言。在教学苏教版六上习作6《家乡的名人》时,我发现好几个学生的习作是从人物的某个活动场景切入的:
看,阿贵正在店里忙碌着,一会儿招呼客人,一会儿端上刚出锅的馄饨。
阿炳一边走一边咿咿呀呀地拉着手中的二胡,孤孤单单的身影满是凄凉。
这样的描写一下子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的身上,但是,只见画面不见精神,缺乏镜头感。再回顾本单元刚学过的课文《钱学森》,第一自然段人物特写镜头的描写就非常精妙: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