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7 13:5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李仕卫 点击次数:
摘要:如何有效地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指明了如何预防、矫治师源性心理障碍,做学生心理障碍的导师。
关键词:“师源性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健导师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有效地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和家长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教师如何更好地关心和爱护学生,更好地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
所谓师源性心理障碍,指的是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和学校恐惧症、神经病、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既与个性心理调节能力有关,又与客观环境的各种刺激有关。调查表明,学生的不良情绪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主要是与孩子接触较多的家长和教师。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这种现象在当前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育中都客观存在,不容回避。
1.教师因教育观念陈旧,过多地采用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某些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严师出高徒”、“学生应该一切服从于老师”的观念一直处于主要地位。一些教师常常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别人都会了,你为什么还不会”这些话挂在嘴边。殊不知,这些言语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教师常常采用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法,甚至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严格要求。某些教师当发现学生作业不做,或考试成绩不好时,经常采用罚站、罚跑、罚抄、罚留校等方法;某些教师讽刺、挖苦、责骂,动不动向家长告状,把学生赶出教室不让听课等。这样的批评、体罚或变相体罚,尽管主观愿望是好的,却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尔丁研究发现,教师采用惩罚手段会增强学生的焦虑感。华尔伯格和安德森在对美国2000多名学生的研究中发现,专断型教师会使学生产生较高水平的挫折,对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感,学习情绪低落,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2.教师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面对各种激烈的竞争和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教师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则往往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危机,产生不良心理状态,从而导致不良的教育行为,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师源性心理障碍。
教师的行为方式、情绪状态、人格品质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而且学生的这种学习和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例如:某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由于对外界缺乏正常的认识能力,导致对学生行为的认识不客观、不正确,因此采取夸大其辞的不当的教育方法;某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不善于协调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学生成了他们泄愤的替罪羊,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某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缺乏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心胸狭窄,不够宽容,在师生交往中表现得较多的不是同情、亲密、和蔼,而是对立、对抗、敌视、仇视,甚至打击报复,形成对立而紧张的师生关系,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3.教师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采用不恰当的措施,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重视学生中以打架、偷盗、说谎等为主的品行问题,忽视焦虑、孤独、沮丧、抑郁等心理异常行为;某些教师比较重视学生逃学、打架、不合群、破坏公物等行为问题,忽视学生自卑、敏感、依赖等人格问题。例如,在一次对教师的调查测试中发现,关于学生的厌学问题,有31.25%的教师将其视为“差生”,有15.62%的教师将其视为思想问题,只有9.38%的教师模糊地认为是心理问题。这说明,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某些问题,大多从学生的品德行为找原因,而很少从学生的心理方面分析。总之,难以找准问题的原因,不能及时地对症下药。
二、预防、矫治师源性心理障碍,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
1.教师要注意培养健康心理。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自觉克服不良心理,消除不良情绪,不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良心理,学会给自己减压,学会善待学生、善待家人,更要学会善待自己;要学会对孩子微笑,学会赞美同事,以期达到改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和健康水平的目的,预防师源性心理障碍的产生。
教师还要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学习,懂得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增强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能力。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学生,对学生中的种种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基本预测学生的发展趋势。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事前预防心中有数,事后处理手中有度,不至于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问题。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