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不应只“为开会”
时间:2013-11-15 13:1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贾宪章 点击次数:
时下,只要百度一下"家委会",就可以轻松获取150多万个结果,可见其非同寻常的社会关注度。一家媒体在介绍这一主题时专门配上了木偶戏的插图--"看似身为主角的木偶,在幕后那一双大眼睛的注视下,其一举一动全由幕后的一双大手在操控。"这可能是众多媒体对家委会在校园中实际价值质疑和追问的一个缩影。中小学设立家委会的初衷是为学生家长代言,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和评价学校办学行为,进而不断完善学校科学民主决策和评价机制。然而,这个看上去很"美丽"、听起来很"悦耳"、做起来很"热闹"的"家委会",在具体实践中却让人越来越感觉它只是"为开会"而存在的。
一是只在会议上"露露脸"。许多委员的名字也会出现在装裱一新的校务公开栏里,他们的照片也会被印在装帧精美的学校宣传册上,可要见到他们却只能在需要家委会成员出席的"会议"上。
二是只在会议上"发发言"。参加各种家委会会议的家长们常常让会场座无虚席,仅仅宣布名单中社会职务带"长"字的成员就可以让人感受到啥叫"蔚为壮观",可除了做做表态发言外,日常实践却难见家委会行使职责的身影。
三是只在会议上"挡挡风"。一些学校常常在自己的做法受到质疑时,才会在答复会、解疑会上想起并搬出家委会,告知这是家委会的决定,那是家委会的倡议……
如此"只为会"的家委会完全丧失了应有的校园地位,蜕变为"被动表演"的尴尬角色。校园只有重新认识并尊重家委会的教育价值,诚心地和社会各方携起手来,精心为其创设自觉亲近校园、自觉助力校园、自主审视校园的宽松环境,用心培育和还原其应有的"校园自主地位",家委会才会尽早走出"只为会"的怪圈。
从"尊重"着眼,不断拓宽家委会参与的"自主平台",才是其摆脱"只为会"窘境的前提。一是尊重家委会的实际义务,不可随意安排其协助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而不考虑其工作时间、经济条件等承受能力。二是尊重家委会的实际能力,学校不可不切实际要求其事事参与,更不可想当然借其名义规避质疑,各种活动的开展应根据其成员实际情况决定。三是尊重家委会成员自主进出的实际愿望,任期不可一刀切,应该根据学生家长的自身状况区别对待,确实愿意参与其中的,积极为其创设条件,尽可能助其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有退出意愿的,应及时了解其实际缘由,尽可能多地帮助其克服一些实际困难,为其尽快返回家委会创设条件。
从"空间"入手,不断丰富家委会有效规范的"自主方式",才是其摆脱"只为会"局限的保障。一是拓展"制度空间",积极优化校园管理制度,保证家委会可以自主行使职权,需要联络时顺畅沟通,需要监督时全程跟踪,需要评议时可以因时、因事、因人、因地采取不同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后应该及时得到反馈。二是拓展"实践空间",除保证固定活动如期举行外,学校必须尊重家委会的参与和知情需求,创设条件让他们自主参与活动方案制定、自选参与管理环节、自主开展评议活动……让家委会活动成为校园的常态。
从"管理"用力,不断完善家委会有序实践的"自主角色",才是其摆脱"只为会"尴尬的关键。一是"政策用力",不断增强学校领导依法治校的意识和能力,加大规范家委会建设检查落实的力度,严查各种违背规范的隐蔽动作,重惩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二是"管理用力",加大宣传力度,纠正学校、教师和家长在认识上的偏差,杜绝"忽悠家委会"的出现。三是"机制用力",推动家委会自身制度建设,引导他们珍惜参与机会,完善选举机制,优化工作流程,采取家长推荐、自愿报名、多方审核的方法自主产生各级委员,自觉抵制"假委会"的产生,主动把规范工作前置。
"家委会"当然不应只是"为开会"。只有以自己的方式融入校园,以自己的视角审视校园,以自己的方法参与管理……家委会才会成为校园中期盼已久的一种积极资源,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共管和共育。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