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组织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提出,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爱好、或是利益相关为基础的松散、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就高校学生而言,共同的成长环境,相同的知识背景,很容易建立起来名目繁多的非正式组织,如何对高校学生的非正式进行有效的分类、调查和监督管理,使其发挥积极地作用,自觉维护校园的稳定团结,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成为当今高校学生管理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一、非正式组织的成因
非正式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无明显组织结构、组织形态、可识别性差。在非正式组织中成员间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感觉、情感、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其成员产生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共存且不可分隔。每个正式组织中都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而且非正式组织也最终会演化出一些类似正式组织的结构。
就高校学生而言,除了具有管理学意义上非正式组织的一般特征外,也具有其自身特点。具体而言,高校学生从年龄到社会阅历都十分相近,再加上其个人成长的原因,使有着相同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的人容易互相吸引最终凝聚在了在一起。有些学生因为兴趣相同,或是消除初次离家的不安全感,经过交往,彼此发现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处世态度,而经常相处。还有一些学生参与非正式组织的原因在于与其他组织成员有共同的欲望和利益目标,这些共同之处是他们相互理解、认同、支持的重要条件。
二、非正式组织的分类
基于上述原因,高校学生结成各种非正式组织。根据他们的组成基础,大体可以分成五种类型:
1、专业类:其成员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或学习动力较高,从而自发的成为学习促进类团体,通常对其共同感兴趣问题进行研讨,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拓宽专业知识面。
2、娱乐类:其成员以某种文体活动的爱好为纽带联系在一起, 利用固定的业余时间组织活动和竞赛,使其爱好和特长得到满足。当然也有的甚至结成餐友,以美食、烟酒相娱,常常轮流做东,为家庭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更有甚者因此而荒废学业。
3、亲缘类:成员一般由同乡、或者同寝室的同学构成,典型的有同乡会和同寝室的小组织等,同一地域的人群因为有着相似的方言或生活习惯,其活动较为频繁,其成员遇到突发事件,如生病、遭遇意外、家庭困难等, 大家会群起而助之。
4、互惠类:这类组织成员利益一致,或有共同的利害关系。比如为了精神上相互支持、行动上相互督促而做学习搭档的考研战友,为了共享信息方便信息传递而形成的就业信息共享群体。
如河北工程大学机电学院2011级机制专业海南籍学生的非正式组织而言,经过调查研究,其组织
初期发表论文归属于亲缘类组织,全部为海南同乡,但其在校一年后逐步的发展为娱乐性和亲缘性并存的组织,且更偏向于娱乐,他们在一起最多的多数时间是在网吧打游戏,或轮流请客吃喝,有鉴于此应对其组织进行长期督促和引导,使其组织向专业型、互惠型转变,组织类型的转变。
三、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高校的非正式组织在学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大多数非正式组织而言也有很多积极的因素。
首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高校的各种正式组织很难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而非正式组织可以从中起调节和补充的作用,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其次,安定作用,在组织内部成员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和感情的交流,可以使成员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安定团结氛围的形成。尤其是在他们初到学校,在语言不通、生活习惯有所差异的情况下,非正式组织非常有效的成为他们互相倾诉、快速融入学校生活的媒介。最后非正式组织起到了联系社会与学校、社会与学生个体、学校与学校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频繁交往和密切的接触使得其信息渠道更加畅通,视野更加开阔,个性更加鲜明,性格更加完善。如在其组织内部个别学生家庭情况困难,需要做兼职补贴生活费用,组织的其他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会主动的提供兼职信息,甚至帮忙介绍兼职岗位,在兼职的活动中其组织成员扩大了与外界的接触,性格逐步变得开朗,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与他人的沟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同时其组织也出现了很多现负面作用,如危害班级团结的小团体,造谣生事传播小道消息,互相影响传播恶习等。可以看出,非正式组织作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下转第96页)
(上接第94页) 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四、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研究,对于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以疏导为主,疏堵结合。第二、做好其组织领袖的管理工作,带动组织的转变。与此同时强化学生正式组织的功能弱化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具体而言:
1、疏堵结合,以疏导为主。对于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以强制命令的形式,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只有对其加强监控,通过长期引导才能逐步达到改造的目标。充分利用其组织的现有作用,逐步使其融入到班集体中,要求其活动与班级集体活动保持一致,促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以便信息及时的传递到每个成员中,这样做可以消除猜疑,从根本上拔除小道消息传播的土壤。对其组织提出明确的规范,划清底线一旦违反绝不姑息迁就,对其组织的主要成员进行严厉的处分。对于2011级机制专业海南籍学生的非正式组织,我们的做法是要求各班的班委成员、其所在宿舍的宿舍长多与他们沟通,从生活上多照顾,在班级管理上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多使其参与班级和宿舍的集体活动,尤其是一些集体荣誉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效果显著,机制专业海南籍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吃喝聚会减少了,更多的时间他们相邀参加班级的大合唱、演讲比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组队参加了学校举办的辩论赛和篮球赛,在他们身上发生的转变是十分巨大的,他们从之前对宿舍、班级荣誉莫不关系,转变为大家一起想办法获得集体荣誉。
2、加强对其组织的“领袖”的管理,机制专业海南籍学生的非正式组织的“领袖”主要是一些高年级同学,个别高年级学生的酗酒、逃课等不良习气也传染给了低年级学生,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管理,使其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组织能力,安排其完成一些与之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如助理辅导员岗位、宿舍自管委员会委员等工作,通过对于其“领袖”的管理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机制11级6班一名海南籍同学,个人生活习惯十分懒散,物品随处摆放,个人卫生很差,造成每次宿舍卫生评比他所在的宿舍都排在最后,宿舍成员及辅导员老师对其做了大量工作,但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大家的批评教育并未使其内心发生改变,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随后通过非正式组织中高年级师兄们及其他成员的批评他本人能够虚心接受,自此逐步改变了原先的懒散习惯。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寓于正式组织之中,它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又有其负面的影响,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教育引导,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运用各种机制,促使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