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三个着眼点(2)
时间:2013-09-17 13:3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陈彦 点击次数:
文本之所以能够入选教材,不说都是经典,至少都是“精品”,都是经过了时间与时代的验证而选择出来的有一流价值的、能表现本行业精髓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因此,对这些文本的阅读教学,就应该牢牢把握、至少不应放弃这些精华之所在。虽然早在1968年,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尔特就提出了“在汪洋大海般的文本漩涡里,作者死了”的观点,即读者可以对文本进行自由解读,文本的生命力也在于不断地被读者诠释和创新。我认同这一观点,但面对尚处于基础教育的中学生而言,我更想说的是:学会尊敬经典,不代表不会创新!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的一篇老课文。《古文观止》评论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清李光地也评论说:“借题写己,深情高致,穷工极妙。”可见,本文的“亮点”在于“说理”,即借用游记的形式发表观点,借题发挥,体现其“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的文学主张。且宋人说理,往往喜欢借考据的方式来呈现,以显示“学识”,表现“理趣”。因此,倘若仅仅让学生认识到做学问要有“志”,要“深思而慎取”,理解“志”、“力”、“物”三者的关系是不够的,忽略了这篇游记的章法结构,就没有抓住《游褒禅山记》之所以成为“精品”的亮点。
从章法结构上看,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考释,不是一般的写景文字,而体现出学者治学的实证作风。然后一笔带过前洞,叙写探游后洞的经历:先写后洞“窈然”、“寒”、“深”等特点,次写景色愈进愈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众人随“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最后写悔“不得极夫游之乐”。这个“寻胜”的过程依次写来,尽陈所见,看似记游的随笔,实则写出治学之道——入之愈深,所获益精,半途而废,悔之晚矣。再者,文章“深思而慎取”的结论与“尽吾志”的结论有何联系?为何不先写?这也是梳理本文章法结构的难点所在。我以为,本次记游最深刻的记忆是“悔”,而“悔”的主要原因在于“未尽吾志”,所以“尽吾志”应当是主观点,故而将它置于主要位置。而“深思而慎取”作为补充观点尾随其后,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理由如下:①作者得出“尽吾志”的观点,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即“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的基础上产生的。②深思而慎取,即要求独立思考之后做出选择,这也是“尽吾志”的重要前提、重要内容、重要方法。③作者效法古人求思,但效法古人倘若没有深思、慎取,有可能出现“谬其传”的结果,故而需作补充说明。
基于以上分析,我在梳理完字词的第二课时,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初步掌握“因事说理”的写作方法上,与学生共同制作了一张表格,总结《游褒禅山记》的写作特点:因事说理需言而有据、需观点集中、需逻辑严密、需讲究主次、需叙事简约。然后,引导学生以“王安石游褒禅山”为素材,尝试“因事说理”的口头与书面表达,如:说“后悔”、说“进取”、说“深思”、说“慎取”……学完《游褒禅山记》,倘若不能“深思”之、“慎取”之,意义也便消失殆尽了。
再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情”和“景”一定是不能分而论之的。倘若只是对比喻、拟人、通感、叠音、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进行介绍,或者对作者写作心理进行探究,导致理性分析多于感性体验,这篇文章便失去了“美”,失去了“灵魂”。月色下的荷塘,在独处的自由中,尽显欢乐、脱俗的情趣(可以理解为何多以女子为喻);荷塘里的月色,在自由的独处时,蕴藉着优雅、和谐的韵味(可以理解何以要写“峭愣愣如鬼一般”的黑影)——这种美是需要我们用心、用想象力去立体地还原感受的,而非打出几张ppt图片可以取代。又如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故都”情愫应当成为解读的核心;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小人物“变态心理”的反思应当冲破“抨击沙皇统治者及其走狗”的传统解读……
三、着眼于文本解析的突破点
所谓“突破点”,就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换句时尚的话就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如果“突破点”选得准、选得好,就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学习,深度发现,促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孔雀东南飞》全诗凡357句,1785字,占据了教材超过5页的篇幅。单从语言数量上看,就容易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而笔者却接到了用一个课时完成主要教学内容的公开课任务。因此,寻找到“长文短教”的“突破口”势在必行。纵览由《孔雀东南飞》引发的诸多争议与探讨: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拥有真正的爱情吗?刘兰芝既然已经和焦仲卿有了誓约,为什么还会答应第二次出嫁呢?刘兰芝的悲剧真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造成的吗?刘兰芝的一生展现了光彩的人性吗?……带着这些问题,我把课堂聚焦于“挖掘悲剧根源,鉴赏人物形象”。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孔雀东南飞》中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真、善、美;什么是毁灭——(1)不该破坏的被破坏,构成了悲剧。(2)本可避免的被摧毁,更显其可悲。以此为纲,通过细读人物的语言和故事的发展变化,导出对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兰芝兄的性格解读(有详有略),得出“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整堂课上下来,虽然容量很大,但总体还是比较流畅的,学生们的反馈也是较为积极的。因为我抓到了一个核心话题——悲剧,通过分析“悲剧”的成因,来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基本达到了“长文短教”的预设效果。
此外,《记念刘和珍君》中对“血色”、“血污”、“血痕”的多处叙述,《祝福》中将祥林嫂的不同人生经历置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写作设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和“火”的变化描写等,都是值得精心设计的文本解析“突破点”。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