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改革中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时间:2013-11-16 11:0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崔惠萍 点击次数: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自2001年开始,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了。对这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许多学者认为是以西方自上世纪60年代盛行的后现代主义作为新课改的主导思想[1],并对传统的现代教育思想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而有关对新课改实施效果的研究表明,由于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理解混乱,造成很多从教多年的老师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学了。当然,这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造成的,但它与后现代思想的相对主义、虚无主义、主观主义的局限性也是分不开的。再加之国内的部分学者对其误读或过度诠释,又将这种虚无主义、主观主义推向了极致。
首先,"改革"一词,其本身包含着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即在保留已有事物的好的东西的基础上,吸收新事物的有利成分来变革不好的,而不是完全颠覆、全新的革命。而当前的课程改革很多学者却走向了极端,大有全盘否定现代教学,不加批判地全面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趋势。诚然,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中有其积极成分,这些对于变革我国当前教育的种种弊端,无疑起到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的作用,但对其采取的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利用时应该使其本土化,这也是后现代主义强调的知识文化情境性的体现。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任何知识都具有情境性,不具有普适性,那么后现代主义思想本身作为一种知识也应该具有情境性,它产生于西方文化社会,适用于西方,但到了我国,毕竟我国和西方在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么它还同样适用于我国的教育吗?这个问题应该在拿来使用之前作充分论证,对它的应用只能是在结合我国的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批判地使用,进行符合我国教育特点的诠释和解读,而不应照搬照抄、人云亦云。本文即是从我国教育的现实出发,对后现代主义的师生观、知识观以及课程观进行符合国情的解读和反思。
一、对后现代主义"主体间性"师生观的反思
师生观一直是教育领域中颇具争论的话题,对于早期教育中单主体师生观的弊端教育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争论较多的主要是围绕近些年来出现的"主导-主体观"、双主体观和后现代主义的主体间性等观点。多年来我国在正视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师生观的弊端后,提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观(简称主导-主体观),并被广大教师认可和接受。但随着新课改中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泛滥,批判"主导-主体观"的声音越来越多,为"主体间性观"唱赞歌的越来越多。一些研究者把现代的师生观与后现代师生观对立起来,那么,二者真如部分学者认为的是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关系吗?
后现代主义倡导主体间性,主张"以主体间性来消除现代主义主客二元论在人与人之间设置的人我对立"[2]。主体间性是一种"交互主体性",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把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通过理解与对话,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共识与共享。在这种主体间性的语境下,师生之间不再有"老师的学生"和"学生的老师",只存在"作为老师的学生"和"作为学生的老师"[3]。诚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真理面前是平等的。这对改变我国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具有积极意义。教师不能体罚、侮辱学生,教师不是知识的权威,要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声音。这是师生主体间性互动的前提,也是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前提,体现的是人文关怀,是对学生作为人的尊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师生知识占有和能力上的不平等,它是通过师生主体间性互动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师生之间的对话绝不是对等的,他们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永远不可能平等的,这是教育的特殊性所在。"作为老师的学生"和"作为学生的老师"这句话只是在强调教学过程中没有绝对的老师,也没有绝对的学生,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强调的是教学相长。但是,在基础教育中,学生知识较少、认知水平较低,而教师闻道在先,在通过交往对话形成共识共享的过程中,显然教师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对话的过程中起到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这是师生在人与人关系基础上的一种教育关系。若无视这种关系,即是否认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之间的差异,那么教育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还有存在的理由吗?
对现代教育中的主导-主体观,有人认为忽视了教师主体,不重视教师的自身发展,强调蜡烛精神,而教师也应有主体人格[4]。而事实上,主导和主体这两个概念说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而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个体都是主体。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知识建构,这就暗含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在教师的主体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促进和激励等方式,吸引学生主动投入教学过程,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性"互动,师生共同努力探索问题,寻找答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实现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主体性是通过其主导作用的发挥体现的,而其主导作用就是在发挥着"主体间性"观中所谓的"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构建知识的主动性就发挥得越好,自然,师生的主体间性的互动就越成功、越有效。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