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空无课程资源在教材中的缺失(2)

时间:2013-11-16 11:1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艳丽 点击次数:


  2.教师传授中的内容空无
  课程知识怎样组织,是一个被传统的课程专家们认为是逻辑学和心理学的课题。然而,伯恩斯坦运用"分类"和"构架"的概念探讨了权力、控制和课程知识组织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存在两类课程:集合课程和整合课程。前者坚守着等级制,知识通过一系列明显分离的学科等级来加以组织,这种课程通过课程的分化来培养不同阶层的人才,从而维持社会现状。后者则分类强度明显减弱,学科间分化不太严格,教师权威减弱,学生自主活动增加,师生关系较为平等。[5]这类课程是一种改变社会权力结构的因素,对社会现状形成挑战。而在课程的传授中教师起到很大的作用,空无课程资源容易被忽视、被隐藏、被遗漏。教师由于自身的知识、价值观、态度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在教材的解读上造成某些课程知识的"空无";另一方面教师则是对一些敏感的知识进行有目的的改善或是创造,特意隐藏一些知识和事实,造成课程资源在教材中的"隐性空无"。艾普尔认为,知识是不均匀地分配给不同的阶级、职业团体和拥有不同权力的人。某些阶级能接触其他阶级分配不到的知识,某些团体只能接触其他团体分配后剩余的知识。因此,"缺乏某类知识表示此团体未拥有某种政治或经济权力。"[6]因此,教材中空无课程资源的缺失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在课程传授上的内容空无。3.低文化资本者对课程内容接受的空无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课程的本质是控制,课程内容的价值特性充分反映了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总是要对知识总体加以筛选,筛选出符合自己意识形态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在文化的选择过程中,统治阶层更倾向于选择共同文化,而亚文化仍然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布迪厄认为人们掌握的文化资本是不同,有的多有的少。但是,在教材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文化--亚文化处于弱势地位。而当一些低文化资本的学生接触同一本教材时,就会比其他孩子接受要慢。而且会不能融入到所谓的共同文化中。这也是导致许多劳工子弟学业成绩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学者也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证实劳工子弟学业成就低的原因。例如,凯蒂(N·keddie)在其《教室知识》中认为,如果课程内容本身不进行改革,能力和智力的阶层化分类持续下去,那么为劳工阶级儿童教育失败(如学业成绩差)而设计的"补偿教育"措施,如取消能力分班和不分化的课程,许多将是无效的。[7]因为"补偿教育"措施基于这样的假设:劳工阶级子弟的教育失败是由于劳工阶级本身的不足,如父母受教育程度、不良家庭、儿童本身存在问题。凯蒂认为,劳工阶级儿童教育失败的症体不在于儿童本身的缺陷,而在于课程知识内容本身以及教师对什么是"智力"、"能力"的界定标准。如果这些不改变,劳工阶级子弟学业将依然如故。
  三、从"控制"到"调适":利益的冲突与博弈
  "空无课程"资源在教材中的缺失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其存在多是基于一定目的而控制的结果。教材中的一些空无内容往往是被特定"安排"的结果,这种"空无课程"实质上多具有社会控制的意涵。而课程资源在教材中的"空无"与"调适"也真是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利益的冲突与博弈背后真正的社会因素。
  1.优势团体的"喉舌"和弱势群体话语的"空无"
  空无课程资源不同于一般的课程资源,它具有"隐性化"、"模糊化",容易被忽视、被隐藏、被遗漏。而教材作为一种"法定"文本,是向学生传达知识、信息的重要载体,但是教材往往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传达强势群体的声音,维护优势团体的利益。不同的文化资本对教材知识具有不同的获得和享用权力。美国社会学家安扬(J·Anyon)1979年在《哈佛教育评论》发表了一篇题为"意识形态与美国历史教科书"(IdeologyandUnitedStatesHistoryTextbook)的论文,对美国中学的历史教科书进行了分析并认为:教科书是一种社会产品,社会中优势团体的观点在其中得到体现,而弱势群体的观点则被省略、刻板化、歪曲,所以美国历史教科书中隐含着统治阶级需要的价值观,是为特定的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教材中很难出现与统治阶层意识形态相悖的内容,这也造成了非统治阶级话语权的丢失。这种基于意识形态控制目的而进行的课程"空无"导致对低文化资本学生的不公,但最终维护了统治阶层的利益,教材成了为强势群体服务的工具。此外,许多对教科书内容分析的研究都显示,教科书中存在着较大的城市主导倾向,甚至连高考作文题目都渗透着严重的城市文化。教科书中现存的某些话语"空无"现象隐蔽地维护着社会强势群体和高位阶层的既有利益,隐含着弱势群体之如乡村、女性、少数民族等在社会中的轻微地位,这使得课程这种理想社会下的各群体的"共同文化"成为子虚乌有之物。[8]
  课程在教材中的"空无"体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纷争,在统治阶级的社会控制下,社会成员面对的是适应抑或是超越;社会群体之间是利益的冲突继续化还是实现利益博弈是"空无课程"资源能够在教材中不被"空无"的根本原因。其实,有时候我们故意掩饰的时候,却往往"呈现"更多的东西。在知识选择中看似选择了"珍珠",却丢掉了采集"珍珠"的快乐。在知识的传播中看似采摘了"甘露",其实未必能撒向"干涸大地"。当企图遮盖一些教育资源的时候,往往在无形中展现更多让学生去"猜想"的空间、去"怀疑"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看似去遮蔽,实际却展现了更多不好的东西。
  2.显性知识的符号控制与隐性知识的"空无"
  课程内容以一种静态的文本的形式存在,作为一种既有的文本,象征着它衍生于并存在于其中的几种不同的"场域":1.社会场域;2.教育场域;3.学术场域。而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构成的"社会场域",为课程内容提供了主要的决定力量,社会场域中的各种优势力量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透到课程内容之中,影响对课程知识的选择。课程内容生成并存在于社会场域之中,它既经实施,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自身的"影响域"。人们一般都倾向于认为,课程内容所体现的应为真理性的知识,其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教育,即课程在形成着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着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传递着被认为是正确的知识,正是教育在人类的符号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课程中充满着"社会控制"。而社会控制就是"社会中一部分人通过一定的中介对另一部分人有意识地间接地操纵。实现社会控制,必凭借一定的媒介:1.物理媒介,2.物质型媒介,3.符号型媒介。通过符号媒介所实现的社会控制可称为"符号控制"。在课程中,一些上层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在课程中运用符号控制,传输自己的意识形态的显性知识。而对一些不利于自己利益的知识则给予隐形化,即被"空无"。
  教材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必须遵守的"精神轨道"、"知识权威",但是被选进教材的知识不代表就是最有价值的。教材中的"空无课程"是不同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和文化场域的应然选择;是隐藏着性别、种族和阶层"信息密码"的实然体现。尽管教材倡导"价值中立"、"知识平等",但实际上却是以"知识正确"而暗自输送特定价值观和利益追求,表面上是公益,背后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私益。空无课程在教材中的缺失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贺绍栋.教科书"空无课程"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教育学术月刊,2012(2).
  [3]吴康宁.课程社会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吴康宁.课程社会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石鸥.试论教师传授教学内容时的失真现象.上海教育科研,1995(7).
  [6]M·W·Apple,Ideologyandcurriculum.Seeondedition.RCH·NewYork.1990.
  [7]N.keddie:'ClassroomKnowledge,inYoung(ced).KnowledgeandControl.l971.Young(ced).KnowledgeandControl.l971.
  [8]吴康宁.课程社会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9]张华.关于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1(10).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