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06 13:3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徐菲 点击次数:
摘要: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命力不能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文章结合具体语文课堂案例,提出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要通过艺术化教学语言、批判性阅读方式以及研究性写作活动来真实有效凸显学生主体性,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艺术化;批判性;研究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010-02
现代化教育越来越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新课程践行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观点。所以学生主体性的解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最迫切的需求,也是语文教学最深层的呼唤。学生“主体性解放”是对课程标准最高程度的概括。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1]学生主体性发展也就是说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力,解放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学生主体千差万别,学生主体解放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语文教学中激发主体情感、让主体突破传统观点批判性思考或进行研究性学习亲自探索等方式都能够直接有效地解放学生主体性。笔者审视当今中学语文课堂,尽管广大语文老师做出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但受传统观念、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堂教学依旧机械、沉闷,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效率出了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的主体性不够凸显。那么教师如何能够真实有效地发挥学生主体性,使科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本文将结合具体的语文课堂案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主体激发:艺术化教学语言
夸美纽斯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田,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语文课堂教学要特别强调语言的张弛有度、抑扬顿挫,跌宕起伏、妙趣横生的语言既让学生拥有美的体悟又让学生徜徉知识海洋。当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思维进入到作者创设的意境中时,可以亲身体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可以身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语言除了要具有真挚感人的情感美外,更要强调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特点。《学记》有言:“其言也,约而达,威而藏,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也就是说,教学时教师要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完备最深刻的语义,对课堂教学语言去伪存真,大胆取舍,精心组织,一针见血道出真谛并具有启发性。例如,特级教师陈跃执教的《鱼我所欲也》一课的导入片段。[2]上课伊始,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两个词语:选择、抉择。师:同学们认为这两个词语使用上有区别吗?(学生沉吟片刻后,相互交流)师:看来,大家都有答案了,谁来说说?生1:“抉择”的语气比“选择”更重。生2:“抉择”是指大事情,“选择”是指小事情。师:同学们刚才对两个词语的比较基本是正确的,老师补充一下,“选择”是较为一般的挑选,而“抉择”则是人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非此即彼的取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陈老师导入从“选择”“抉择”两个词的比较入手,直切课文核心,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了巧妙的铺垫。从心理角度上看,优秀的教师总能运用这种“思维航向”对将要表达的内容先做暗示,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接一个的疑团,对学生注意力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这样的暗示和顿悟中享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的情感深华。
二、主体思考:批判性阅读方式
我们审视如今语文阅读,不少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常年不变,对于阅读材料的文本,教师总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肢解课文为主要教学手段,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且这样的教学往往迎合现存学校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导出一种归一的结论。例如,《皇帝的新装》[3]中一般教学参考书都要求学生得出以下结论:揭露统治者的愚蠢和贪婪。这种归一的结论是应试教育划一、僵硬的教学模式导致的。接受这样的教育时间越长,学生的自我思考、探索提问的机会也就越少,因而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最终培养出的学生没有个性、没有批判与怀疑态度,更加没有创造性。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应该是一种主体性、开放性的思维体验,除了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外,也应该留给阅读自身更多的思维空间。阅读教学是引入一种讨论的方式,展开集体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表达阅读以后的体会,让各种不同的看法相互碰撞。[4]同样是《皇帝的新装》,有老师开展了一个讨论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在讨论课上有的学生说,他最感兴趣的是大家都被骗了,但孩子没有被骗;有学生提到,我听到孩子说“国王什么都没穿”时,心里一下子舒畅多了;还有学生说裁缝坏透了,国王反而有些可怜。这样的想法与前面所述教学参考书中要达到的“揭露了统治者的愚蠢和贪婪”的归一结论相去甚远。像这样以传统阅读观点为起点,学生对其评价、抵制、质疑而产生的阅读感受,我们可称其为批判性的阅读方式。批判性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并且去怀疑一种通常的、既定的结论,还会在交流过程中使不同的意见进行碰撞,并知道过程是最重要的。“当学生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位置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5]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批判性意识、思想方法以及能力给予培养和肯定。久而久之,学生会以一种批判的视角来看待现代社会,以自身的主体性
三、主体探索:研究性写作活动
与阅读教学相比较,写作创造性更大,更自由,空间也更开阔,学生的主体性也更为突出。《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顾名思义就是要给学生写作以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权利。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往往停留在已有写作内容的处理和写作的方法上、技巧上,而学生遇到的更大的问题并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好的作品往往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收集和整理表达内容的材料。缺少这方面的准备活动,学生文章难免无病呻吟,苍白无力。所以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作文教学中来,就是改变作文教学这种困境的方法之一。譬如,开展以社会采访为起点的研究性写作活动:首先让学生自己决定采访对象,做好采访记录;接着归纳采访内容,进行作品编辑;最后发表与相互评论。将写作活动与学习社会调查方法、思考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写作内容的丰富与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及促进学生社会认知的发展。
要使主体进行有效探索,那么研究性写作活动就要赋予学生充分的研究自由。第一,自由地选题。研究性写作活动主题源自于学生生活,依据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确立。第二,自由地探究过程。一方面,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其他与自己选题不相干的领域产生兴趣形成新的主题,教师要充分肯定这些生成性主题的价值;另一方面,学习研究方法也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部分。第三,自由地成果展示。作文中稚嫩的语言、笨拙的成品是学生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教师尽量避免把成人化的语言强加给学生。成果展示应该是学生内心对研究活动最真实的反映和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参考文献:
[1]刘永平.和谐高效思维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4.
[2]刘永平.和谐高效思维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98.
[3]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语文》(H版),七年级第一学期[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17~123.
[4]鈡启泉.研究性学习案例解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50.
[5]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10.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