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同时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多,教师省时省力。
关键词:多媒体的运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教育要求提出:“计算机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还应成为一种认知工具,计算机教育将成为当今教育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教学改革出现了“计算机与各学科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大趋势。陈旧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经不可逆转,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实现这一转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一改往日在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模式,将更多的信息,以丰富的感观形式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学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多媒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究竟有哪些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生动直观,激发兴趣。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与学习个体内部心理相吻合,就能够引起学习个体积极的态度和求知欲望。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新颖性、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一副声形并茂的历史画面,一段动静结合的图像文字,会使本来看不清的历史空间变成看得清的东西,本来看不见的历史时间变成看得见的东西,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这种直观无疑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学、乐于学,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战略大决战》一课时,我利用与“解放战争”相关的音乐、画面、地图、动画营造逼真的历史氛围,直观地再现历史。课前2~3分钟,多媒体自动连续播放“强度黄河”“攻占锦州”“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等图片,这些历史画面的真实再现,使学生仿佛置身与“浓烟滚滚”“翻江倒海”的战场上,顿时为人民解放军的那种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所感染。由此学生被引入一个优化的历史学习氛围中,一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此时教师再适当的旁白。巧妙设问,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则会出现议论、看书、思考的活跃场面,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容量增多,省时省力。历史学科资料繁多,结论又是以史料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而得出的。为此,教师或者需要大量的课外资料带进课堂,或者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大量材料。在现实中,这两点似乎都不太可能。而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是储存量大,它可以将大量必需的文字、图像资料等带进课堂教学之中,并能简便、快捷地制作二维、三维动画,或模拟某些场景,还能将多媒体组合在一起,做到图、文、声并茂,使学生在丰富的声像资料中扩充了自己的视野。而且教师用于板书和讲授的时间也可大大减少,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悟、自问、自查。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中的“七七事变”这一内容时提问学生“为什么把七七事变作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此时,出示投影:《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通过引起课外丰富的相关文献资料,加深学生认识“七七事变”是怎样刺激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总动员的,这样,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
第三,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历史课中一些能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成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界面,这样动静结合,声像结合,有助于突破、解决知识的重点、难点,强化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演示,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诱导他们去寻找并发现错误所在,最终获取正确的结论,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战略大决战》一课时,“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在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难点。对于这一知识的突破我以“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首战东北?”为切入口。在多媒体技术上我做出如下设计:1.电脑显示“战略反攻后的解放区”。(学生一目了然敌人已陷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并且敌人的主要兵力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2.如果首战华北,电脑虚拟演示“华北解放军将受到来自华北、东北敌军的两面夹击”。3.如果首战华北,电脑虚拟演示“东北敌军撤退,实行战略收缩,增加战场压力、作战难度”。4.如果首战东北,电脑演示“封锁敌军退路、形成瓮中捉鳖的形式”。学生从多媒体演示中得出“首战东北体现了党中央决策的英明”的结论。实践证明这一设计起到了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作用。
教学实践已证明,现代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应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进行选择和运用,使多媒体教学发挥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