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25 14:1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大震 点击次数:
三、出处发散
教师可根据课文出处引导学生回顾或收集与此文集有关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这样发散后不仅使学生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文体特征了然于胸,还为后期学习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作了很好的预设。
四、知识点发散
文言文本知识点众多,教学时切记贪多求全,要求学生掌握一篇文本中涉及的所有知识点。我们应该分步实施,逐点击破。一篇文本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一两个知识点足已。要想真正掌握某一知识点,采取发散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陈情表》中有一句"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教学时不能仅满足于学生会翻译,可由"除"字作适时发散,让学生了解跟官职变动相关的文言词语还有"升"、"迁"、"谪"、"贬"、"擢"、"拔"等。何况,高考考察的文言文以传记居多,古代人物传记中绝大部分传主又都有仕宦经历,教学时对这方面的知识点宜多作发散。当然,知识点发散远不止于此,一些常见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虚词、特殊文言现象等更应该经常运用发散法不断积累消化、融会贯通。
五、写作特点发散
表有表的写法,序有序的写法,人物传记有人物传记的写法,山水游记也有山水游记的写法。通过发散,学生可以充分体会相同写法之精、不同写法之妙。如庄子的《逍遥游》为了阐述清楚作者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充分运用了比喻和对比这两种手法。教学时,对比喻效果的分析体会可以发散到《劝学》;对对比效果的分析体会可以发散到《师说》。正所谓曲径通幽,何乐而不为。
发散法教学文言文固然有其优点,但若运用不当,则会有削足适履之嫌。教师在运用此法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发散的时机、广度、深度,控制好发散教学的节奏,做到有的放矢、能放能收,切记散得太开、漫无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教师教研教改优秀论文文库.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8.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