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10 15:0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徐良生 点击次数:
1.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重点评价。在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中,院系要充分发挥院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在学校定量评价和院内专家评议、院外同行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师的科研进行新一轮评价,对那些争议较大、级别较高的成果进行重点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的目标,对人文社科研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构造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这些指标重新进行赋值并确定其权重系数,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得到最终评价值。此外,由于创新评价具有不确定性,应该根据实际拉长评价周期,可将当下学校的一年一考延长为两年或三年一考,也可以根据院系和教师的需要适时进行评价。
2.评价的全过程向广大教师公开。为了使科研评价活动做到公平、公正,首先必须做到公开。院系在设定和调整人文社科研究评价指标时要广泛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适时以系、教研室等为单位召开讨论会,让全体教师对评价指标的设定和调整进行充分的讨论和酝酿,尽可能兼顾到绝大多数教师的利益。在评价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院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外,也要吸收部分普通教师代表参与。评价结果出来后,要及时公示,对有些需要说明的事项及时做出解释,接受广大教师的监督。
3.考察教师学术研究的稳定性、持续性和研究问题的真实性。有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分级聘用、评选博(硕)导之前学术成果“井喷”,在短时间内发表很多成果,有的甚至在同一期刊上一年有好几篇文章。针对这种现状,由于发表出来的论文也在学校的期刊目录中,学校也不能发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没法对其进行约束;但院系可以区分作为“消费方式”的所谓学术研究与作为求真、求善、求美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通过及时发现这种不正常现象,在评价时对这种现象进行约束。
4.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比较注重物质奖励,但忽略了精神奖励,而且有奖无罚。院系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也要考虑科研工作者精神层面的需求,采取的精神奖励方法可以根据教师社科研究成果的影响度、对学科建设的贡献以及科研工作的进步程度等指标,设立“院长科研质量奖”“学院学术成就奖”,每年学院“科研新星”等。同时,对长期不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也要予以警示,督促其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对证据确凿的学术风气不端者,应按照规定予以戒罚,以利学界风清气正。
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评价体系中的校院衔接与创新研究是个全新的领域,还有很多亟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如:校院衔接与创新过程中学校如何放权,留多少资源给院系支配;院系衔接与创新的具体指标的设置、细化,评价方法的创新,等等。这些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还需进一步做大量认真细致的研究,促使高校的科研管理不断趋于科学、完善,更加趋向于理性化与人性化。
参考文献:
[1]顾海兵,齐心.美国科技评估制度的研究与借鉴[J].科学中国人,
[2]余琳琳.英国科技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借鉴[J].中国电力教育,
[3]蒋玉梅.全球科研评价体系的演进与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4]何华,陈太勇,徐娟.完善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J].宜宾学院学报,
[5]庞秀平,赵宇.高校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方法的新思维[J].学术论坛,
[6]徐燕刚,庾光蓉.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及其合理性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孟建伟.从实证管理到人文激励———论科研管理观的转变[J].山东社会科学,
[8]朱剑.面对学术评价现实的改进尝试[J].高校教育管理,
[9]于忠海.量化科研评估的逻辑反思:理性化、科层化与意识形态化[J].高校教育管理,
[10]陈燕,崔金贵.学术评价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主导成因及平衡机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1]汪静.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
[12]吴静.高校二级管理模式下宏观调控实现方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13]叶继元.细化落实创新学术质量评价的六个方面[J].高校教育管理,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