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5
“宝钗忙劝他:‘好兄弟,快别说这话,人家笑话你。’又骂莺儿。”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指称越具体,概念距离就越近,移情程度也就越高。反之,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指称越模糊抽象,概念距离就越远,移情程度也就越低。作为封建礼法的维护者,宝钗将礼法置于个人情感之上,强调长幼尊卑。对待众人都不喜欢的贾环,宝钗也是“看他亦如宝玉,并没他意”,称贾环为“好兄弟”。宝钗从社会距离的维度出发,加强与听话人的概念距离,时刻迎合封建礼法,用大家闺秀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一般情况下,宝钗不会显露自己好恶,刻意体现“移情”与“离情”,而是“一视同仁”,这体现的宝钗的为人贤明识大体,使得其被封建社会所接受,“任是无情也动人”,但却很难发现宝钗对宝玉的用情之深。
(2)詈语
詈语又称詈称,指骂人的称呼,用于呼吁、对称和他称。詈语的使用不仅体现了说话者的教育水平,身份地位,也体现了说话者与听话者背后的权力斗争。例如:
例6
“说毕走来,只见李嬷嬷拄着拐棍,在当地骂袭人:‘忘了本的小娼妇!我抬举起你来,这会子我来了,你大模大样的躺在炕上,见我来也不理一理。一心只想妆狐媚子哄宝玉,哄的宝玉不理我,听你们的话。你不过是几两臭银子买来的毛丫头,这屋里你就作耗,如何使得!好不好拉出去配一个小子,看你还妖精似的哄宝玉不哄!’”
(选自《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在说话人(李嬷嬷)的言语中,连续对听话人(袭人)用了四个詈称。从这些詈称的使用上,可以看出:第一,使用詈称者大多是教育水平低,身份低的“下人”。人们在生气时,往往会通过不同的詈称达到发泄的目的。第二,李嬷嬷对袭人的詈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之间在权力争夺中的冲突——底层的权力的争夺相对露骨,时常伴随着争吵打闹。贾府中下人的权力争夺也是当时社会普通民众权力争夺的映射。而同一等级不同级别的人之间的权力争夺则更加微妙,例如:
例7
“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
例8
“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
王夫人道:‘......好好的宝玉,倘或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
这里王夫人向凤姐等自怨道:‘这几年我越发精神短了,照顾不到。这样妖精似的东西竟没看见。只怕这样的还有,明日倒得查查。’”
(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王夫人是贾府中的“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一下”。但是在例7中,称呼“勾引”宝玉的女孩时也用到了“下作小娼妇”、“蹄子”、“妖精”等詈称,这样的詈称与王夫人的教育背景,身份地位并不十分相称。宝玉是贾府中的“宝贝”,贾母的宠爱,嫡子嫡孙的身份使其成为权力争夺的中心点。下层人为了争夺宝玉争吵不断,上层不同级别的人也在争夺权力的中心点。王夫人担心自己的儿子被教坏,在尽母亲责任的同时,也唯恐自己的地位受到动摇。例8中,王夫人称呼晴雯时用到“下作小娼妇”、“蹄子”、“妖精”等詈称,并且立即联想到黛玉,一方面反映出王夫人在心里早已把黛玉作为权力争夺的竞争对手——黛玉和宝玉的结合势必会削弱自己的势力,因此王夫人坚决反对宝黛的婚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夫人的心机之深,于无形中诋毁黛玉,并传递一定的暗含之意——“林妹妹”不是遵守礼法的大家闺秀,这样的人应同“下作小娼妇”、“蹄子”、“妖精”一样逐出大观园,不能成为宝玉的妻子。
四、结语
本文从人称指示语和社会指示语两个方面针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以及内心独白进行了语用分析。我们以贾宝玉为人物分析的基准点,着重分析了他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对话中指示语的使用情况,着重分析了林黛玉,薛宝钗,王夫人等人的性格与心理,明确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与关系。借助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在整理归纳指示语的共性特称的同时,也介绍了指示语的个性应用现象与异化现象。从语用学角度来看,指示语相关理论可以为《红楼梦》的文学分析提供充足可靠的语言证据,对于深入认知《红楼梦》的语言艺术魅力所在颇具启发意义。后续研究可以考虑结合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进一步分析《红楼梦》中不同语境下的人物言语行为与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随着21世纪语言学和文学这对本家日渐走到一起,红学研究理应体现迎着这一时代趋势前进,因为这不仅仅关系到《红楼梦》学术价值的有效发掘,更是关系到中华古典文化的科学再现。本文权作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学界对于这一研究取向的重视,进而更好地了解《红楼梦》,将红学研究推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
[2]Levinson.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68.
[3]冉永平.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趋势[J].现代外语,2005(11):403-412.
[4]刘梦溪.牡丹亭与红楼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15.
[5]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vanHoek,K.AnaphoraandConceptual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41.
[7]王建华.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9-33.
[8]杨春红.称呼语与语用距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0):283-285.
[9]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外国语,2001(5):25-31.
[10]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53.
[11]綦甲福.称呼代词的跨文化性与语用距离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6):21-25.
[12]Yamamoto,M.AnimacyandReference:ACognitiveApproachtoCorpus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Benjamins,19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