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3)

时间:2016-01-12 12:1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范可 点击次数:

  三、认同与认同政治
  全球化必然反射性地带来“地方化”(OaiaOn)或“再地方化”(eloaliation)以及地方文化认同的张扬。它所带动的跨国主义浪潮也推动了移民在移入国形成“离散社区”。生活在“离散社区”里的移民持有对其母国文化的认同,因而引起所在国某些主流社会人士的不安,亨廷顿教授是为其例。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建构,不同学者可能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可能将此视为对霸权的反抗,有些人则可能认为不能忽视文化认同建构者的其他动机。毕竟全球化可以为地方带来商机,而对自身的宣传造势则有利于地方为外界所知。在中国国内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是这种情形的真实写照。笔者在福建泉州地区回民社区进行的研究也表明,当地地方政府和回民所建构的穆斯林认同,与常规意义上的族群性(ethnicity)全然无关,而是一种通过建构一个当地汉文化之“他者”的形象来获取外界的注意,所以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积累象征资本来获取商机的行为。因此,对当地人的认同政治必须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但是,建构认同也就意味着排斥或建构“他者”。尽管闽南的回民社区只是试图通过建筑表现来塑造自身在地方汉文化里的“他者”身份,而且整个行动本身并没有在地方上造成任何形式的紧张,但还是引起了当地一些汉族村民的诟病。他们感到原先并不觉得这些回民与他们有什么不一样,但现在觉得回民社区似乎要强调彼此间的不同。所幸的是,回民社区出现的一些强调穆斯林文化的表现(representation)并不完全代表当地普通回民的想法,所以并未在地方上引起任何族群间或社区间的紧张。但这一例子还是说明,认同总是通过制造“他者”来体现的。
  作为一种自身的主观定位(subjectivepositin)“认同”是一种对所谓“归属”(belongingiess)的情感。学者们把“认同”从一个行为科学的术语带入社会人文科学领域,所寻求的是某种群体的归属意识的形成过程。有关“认同”的话语在人类学的族群研究中首先出现,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认同”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围绕着这一概念,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话语。这种情形可能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变迁与欧洲左翼主义运动有关,但更可能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国际形势有关。其时,横跨欧、亚的苏联解体,导致世界上增加了多个新的民族国家;另一方面,则是欧洲出现了统一的趋势,新的国家形式“欧盟”呼之欲出。在人类学研究上,一般认为,自然出现的认同情感必须出现在与“他者”遭遇之际。因此,族际互动是族群研究上的重要理论支点。人类学上的许多个案证明,人们虽然对有着不同文化习惯和操不同语言的人印象深刻,并产生一种“你”、“我”差别之感,但在许多情况下,“文化边界”(dualbcunday并不一定与“民族边界”(ehnicbanday)相吻合。换言之,不同族群者完全可能共享相同的文化,利奇(ERLeach)在缅甸所做的经典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当我们在考虑群体的认同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特定的时空背景,尤其是所处的政治语境和权力关系。
  未经过任何“雕饰”的认同是原生性的(piodia),这种建立在共享世系、相信来自共同血缘祖先的主观情感,及其对这种共享的文化诠释,对一个群体的构成至关重要。所以,按照马克斯?韦伯(MaxWebe!)的逻辑,这种原生性的认同应当是与对既定秩序信守的传统主义精神分不开的。19世纪末之前海外华人“有家无国”的观念说明,原生性认同是人们最基本的聚合要素。同时,原生性认同可以成为国家政治、族群政治或地方政治的资源,但这必须经过动员和进一步建构。
  把认同固着在文化上是从民族主义者开始的。民族主义运动的精神之父赫德的思想中就孕育着民族国家的构想。然而,要将众多的、也许共享同一文化但彼此间却缺乏认同感的人们凝聚为一个整体,并在他们当中建立一种统一的认同,并不是一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除了社会同质化和标准化程度发展到如安德森(BndCtAnderson)和盖尔纳所描述的程度之外,还必须仰仗于民族主义者的宣传和动员。所以,杜赞奇(PaenjitDuara)认为,民族主义者的工作还需要将原先“松软”的“社会边界”加以“夯实”。于是,民族主义者在进行民族认同(nationalidemiy建构时,总是要发掘共享的文化资源,这就是为什么在后起的欧洲国家和日本,甚至在中国,民俗学的出现总是与民族主义运动相伴随。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和社会日趋多元的今天,认同的积极意义何在?认同的张扬是否有助于社会或者世界的和谐?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任何形式的认同都意味着对“他者”的排斥。人类学家阿萨德(TalalAsad)曾指出,建构中的欧洲认同(Europeanidentity就是通过对穆斯林的排斥来体现的。现在,许多人把文化认同称为文化身份认同,却没有考虑到这么做可能导致建构一个有问题的概念。在社会科学中,身份(status)常常与阶级(class)讲置。但二者并不等同。按照韦伯的见解,人们不容易产生阶级意识,因为阶级必须通过一些客观标准来划定,而这是学者们的事。但人们对自己的身份却很清楚,因为身份地位可以通过一定的礼仪、生活方式、既定的态度来体现。所以韦伯认为,阶级无法形成社区,但身份却可以,这就是他所谓的“身份集团”(statusgroup)。韦伯的讨论没有用认同这个概念,但他所强调的身份可以通过人们有意识地以各种外在的样式(manner)来显示,以此来强调区隔,实际上道明了认同的含义。韦伯指出,“身份集团”发展的极致就是“种族区隔”(ehnicsegregationorcaste)。当然在学术讨论中,除了对认同现象本身的研讨外,认同还可以作为一种操作性的术语来使用;但在社会生活中,认同是必须谨慎使用的一个概念。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