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02 13:5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德明 点击次数:
流亡文学在20世纪世界文学总体中所占有的地位、价值和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流亡文学不仅仅是“纯”文学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学行动和文学表演,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要求“承认”差异的政治。在流亡文学中,传统意义上的缪斯女神经历了地理意义和美学意义上的双重流放。
流亡文学大多产生在第三世界后殖民地国家或前殖民地宗主国的移民社会中。它是一个觉醒的弱势群体发出的声音,既反映了其面临的文化身份危机,也标志其文化认同意识的自觉。流亡文学表明,无论世界变得如何一体化,如何全球化,人对自己本根的认同意识是永远不会随之而自然消亡的。恰恰相反,正是那些通常以为能消除族群意识或民族意识的全球一体化促进了文化身份意识的觉醒。
流亡文学打破了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iism)、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和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颠覆了西方/东方、自我/他者、主体/客体、殖民者被殖民者、移民/土著等等人为划定的分类界线。它表明,人类社会是多样化的存在,任何想以单极化、一体化来规范人类行为模式和理想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流亡文学是多极向单极的挑战、边缘对中心的解构、他者与自我的互渗。它既扩大了作者的精神视野,也扩大了读者的精神视野,使后者得以进入前者创造的多元杂交的文学世界,更深切地体验“他者”的人生。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作为人类一分子的“类意识”2最终得以形成。克里斯蒂娃指出,在一个越来越异质化、越来越世界化的世界中,我们都变成了外来者,只有承认“我们自身内的外来者”(thestrangerinourselves),我们才能学会与别人生活在一起,达成一个文化多元的、种族多元的社会。尽管这听上去像一个乌托邦的愿望,但它也正在变成一种新世界的必然。正如沃尔科特在《仲夏》(984)-诗中所吟唱的:
这是所有浪漫者的命运,
这是他们的宿命,
他们流浪得越多,
世界就变得越广阔。
参考文献:
1.勃兰兑斯《十九世界文学主流》(第一分册《流亡文学》),张道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6页。
2.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举出一些著名作家名字即可略知一斑。英语文学中的乔伊斯、贝克特和康拉德都不是英国人;美国文学中的海明威、庞德和艾略特都曾长期流亡国外;德国文学中有里尔克和格拉斯;法国文学中有昆德拉;拉美作家中有马尔克斯、略萨和帕斯;加勒比作家中有奈保尔、拉什迪和沃尔科特。这份极为简略的名单还没有包括为数不少的北美亚裔、非裔、西班牙裔移民作家,以及一批有着第三世界背景、目前在西方国家著名学府中担任教席的文学/文化批评家。
3.马·巴尔加斯·略萨《散文三篇》,朱景东译,载《世界文学》2011年第5期,第289页
4.转引自李凤亮、李艳编《对话的灵光一一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1986-1996),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第90-91页。
5.萨·拉什迪《论群特·格拉斯》,黄灿然译,载《世界文学》1998年第2期,第286页。
6.JamesAtlas“V.S.vs.TheRet’’,inVanityFair-,Vol.501987,pp64-68.
7.转引自赛义德《叶芝与非殖民化》,黄灿然译,载《世界文学》1998年第6期,第266-267页。
8.李凤亮《异质训境中的写作悖论一昆德拉的法语写作情况及发展趋向》,载《世界文学》2011年第4期,第303页。
9.奥克塔维奥?帕斯《太阳石》朱景冬等译,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第337页。译文据英文本有所改动。
10.谭恩美《母语》黄灿然译,载《世界文学》1995年第2期,第129页。
11.PhyllisR.Klotman“DickandJaneandShirlyTempleSensibilityin'TheBluestEyes’”,inBlackAmericanLitzr-atureForim^Vol.13No.41979pp.123-124.
12.托尼·莫里森《剥夺的语言与语言的剥夺》盛宁译,载《世界文学》1994年第3期,第218-219页。
13.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转引自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90页。
14.詹明信《晚斯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22-523页^
15.3PericleslewisMxlemim,NationalismandtheNovelCambridgeLniversitvPress2000p.7.
16.萨·拉什迪《午夜的孩子》,刘凯芳译,载《世界文学》2011年第5期,第160页。
17.MariaCouto“MidnightsChildren.&Parents”,Encounter-,Vol.LVIIINo.21982p.62.
18.梁丽芳《打破百年沉默:加拿大华人英文小说初探》载《世界文学》1998年第4期,第292页。
19.林达·哈切恩《另外的孤独》王逢振译,载《世界文学》,1994年第5期,第166页。
20.Timothy^F.W;eissOntheMargins:TheArtofExileinV.S.NaipaulTheLniversityofMassachusettsPressAmhers:,1992p.12;p.13.
21.巴赫金《答〈新世界〉编辑部问》,见钱中文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70页
22.丹尼尔?琼斯《沃尔科特创作述评》,少况译,载《外国文学》1993年第1期,第12页。
23.有关类意识与后殖民文学的关系,参见拙文《从他者意识到类意识》,载《浙江学刊》1999年第1期。
24.转引自TimothyF.WeissOntheMargins??TheArtofExileinV.S.Naipaulp.9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