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戏剧与《莎翁情史》中的身份表演
时间:2013-09-19 09:1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罗 点击次数:
1999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电影《莎翁情史》(ShakespeareinLove)风光无限,一举夺得包括最佳电影、最佳编剧和最佳女主角在内的六项大奖。该片以莎士比亚与贵族女子薇奥拉的短暂恋情为主干,穿插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的排练和演出片段。在叙事结构上,莎士比亚与薇奥拉从恋爱到被迫分手的经历与《罗》的剧情互相照应,给老套的爱情故事带来不少新意。
迄今为止,对于《莎翁情史》的研究和评论主要关注影片与莎剧的互文关系以及影片所采取的后现代叙事策略,却忽视了影片中的戏剧表演与主人公的身份追寻之间的联系。本文认为,《莎翁情史》所采用的元戏剧手法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观众的后现代技巧,它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具有狂欢化特质。在其中,男女主人公得以暂时摆脱现实身份和社会等级秩序的束缚,“表演”出理想的自我:男主角莎士比亚追求阶级身份的提升,而女主角薇奥拉则渴望摆脱男性权力对其命运的操控。这一身份追寻主题使影片超越了简单的爱情喜剧套路,从而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元戏剧
“元戏剧”(meta-theatre)一词由莱昂内尔·阿贝尔(LionelAbel)于1963年最先提出,他对元戏剧的界定是:世界如戏,人生如梦。(引自陆赟,413)。在《元戏剧:戏剧形式的一种新看法》一书中,阿贝尔用这一概念来解释传统悲剧在当代的消亡。他没有对元戏剧概念进行分类梳理,这一工作直到二十多年后才由理查德·霍恩比(RichardHornby)完成。霍恩比在《戏剧·元戏剧·感知》一书中提出,在广义上,任何戏剧都是对戏剧/文化复合体的反映。他将元戏剧(meta-drama)界定为“关于戏剧的戏剧”(Hornby,31),并区分了五类变体:戏中戏、戏中仪式、演中有演、文学和真实生活中的指涉、自我指涉。
电影《莎翁情史》的元戏剧特征十分明显。整部电影围绕《罗》的创作、排练和演出而展开,属于典型的戏中戏。这个构思源自马克·诺曼:莎士比亚在写作该剧时爱上了扮演朱丽叶的女演员,因为莎士比亚当时已婚,这注定是一场无疾而终的爱情悲剧。从而电影故事和《罗》的剧情达成互文性的照应关系。当代戏剧大家汤姆·斯托帕对剧本进行改写和润色。他对于元戏剧手法别有偏好,常以戏中戏和演中有演等元戏剧手法为隐喻,以存在主义哲学的基调呈现了人物在剧中的命运,借此表现人生的荒诞性。
《莎翁情史》中,元戏剧的表现是戏剧演出所具有的指涉和影响现实社会关系的特殊力量。在俄国思想家巴赫金所提出的狂欢理论中,仪式性表演占据重要位置。他指出:“在狂欢节期间,取消一切等级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官方节日中,等级差别突出地显示出来[……]与此相反,在狂欢节上大家一律平等。”(巴赫金,12)戏剧演出与仪式性表演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在两种活动中,演员都暂时抛开了现实的等级秩序和原有身份。具有元戏剧特色的演出更强化了这种狂欢化特质,原本界限分明的表演和现实变得模糊不清,演员的表演过程变成了对自我身份的重新界定和改写。
理查德·霍恩比在论述元戏剧时讨论了角色扮演的心理学意义。在他看来,“演中有演是一种刻画人物的绝妙手段,它不仅展示了人物本身,同时还说明了他想要获得的身份。”(Hornby,67)换言之,角色扮演将人物的潜意识形诸于外,将他们的内心渴求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加以呈现。在《莎翁情史》中,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身份表演:男主角莎士比亚想要提升自己的阶级身份;而女主角薇奥拉则渴望摆脱男性权力对自身命运的操控。这两种表演互为补充,在戏中戏的结构框架中,两人的爱情纠葛掺杂着相辅相成的两种身份表演,成为影片的最大亮点。
二、莎士比亚与阶级身份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