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08 13:4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刘晨刘风山 点击次数:
母亲的形象也带有圣母的光彩,她勤劳、善良、坚强,尽管生活很艰难,背井离乡的“俄克佬”更是凄惨异常,但她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在艰难的旅程中,学会了关心集体以至关心整个人类。在作品的结尾,母亲总结了她对家庭这个概念的新的看法:“过去家庭的圈子很小,现在却不是这样了,它包括任何人在内。”
约德一家通过艰难的历程获得了精神上的收益:逐步意识到只有摆脱个人和家庭的狭隘观念,与所有的穷人团结在一起,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他们才有生存下去的希望。也就是说这部小说所描写的不仅是约德一家在实际生活中的苦难历程,而且还是一个精神意义上的旅程,即人们在谋求生存的挣扎中摆脱个人主义和家庭观念走向集体主义的觉悟过程。
3.对美国梦的颠覆
30年代的美国,现代工业化耕作夺走了佃农们的饭碗,把他们赶出了家园。无家可归的破产农民便把盛产葡萄的加利福尼亚当作“希望之乡”。路途中他们历尽辛苦和磨难,变得身心疲惫,可是只要一望见远处那美丽的山谷下面,在许多果园、葡萄园和小房子下面,远远地有一座城市他们便兴奋起来。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斯坦贝克的小说中,当佃农们历尽艰辛到达加利福尼亚州以后,才发现这里的一切并非像他们想像的那样美好,许多人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的人,也受尽雇主的欺压。天气也越来越糟,雨不停地下,佃农们没有房屋,只有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饥寒交迫,许多人不得不外出乞讨。而资本家们却无视佃农们的苦难。
加州的一切让佃农们失望了,这里并非是他们想像中的天堂。美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使富饶的加州变成了他们的人间地狱。当佃农们发现自己无权享受加州的丰足时,希望变成了愤怒:佃农们寻找乐土的梦想破灭了,“希望的葡萄”变成了”愤怒的葡萄”。人们长期追寻的美国梦终于伴随着“允诺之地”的丧失而化为了泡影。美国梦的幻灭绝非偶然。作为一群理想主义者,佃农们的追求与信仰与社会格格不人,而把理想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美国梦上,加剧了他们的悲剧命运。作者通过《愤怒的葡萄》一书颠覆了美国资产阶级社会,揭露了美国社会的贪婪腐朽的本质。
三、抑制:矛盾的解决基于美国传统和宗教传统并非政治的和革命的战斗精神
整部小说以西进追求心中的“希望之乡”为主线,而在一路的艰难险阻中却体现了弘扬着善良与仁爱的基督教道德准则,演绎着作家对人性内涵所作的探索。为此作家赋予他笔下的主要人物以《圣经》的象征色彩。吉姆凯绥(JimCasy)和耶稣基督(Je-susChrist)的姓名缩写(J1C)完全一样;像基督带领十二门徒为拯救人们脱离苦难而长途跋涉那样,凯绥与乔得家十二位成员一道西行去加利福尼亚追寻幸福的生活。凯绥像基督一样充满爱心,为了苦难的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汤姆,虽然已成为运动的领导和行动主义者,领导佃农们进行反抗斗争,但作者却没有详细地描写斗争的过程,斗争的影响,只留下了那句慷慨激昂的话:凡是有饥饿的人为了吃饭而斗争的地方,都有我在场。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被凯西所感化,真正地成为这位“先知”的忠实“门徒”,从他手中接过为社会状况的改善而奋斗的神圣使命。
罗撒香这个名字来自《圣经》,意为“沙伦的玫瑰”罗撒香曾经是个怨声载道的妇女形象。但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向我们展现了母性的伟大:大雨中,在一个被雨水浸透的破仓棚里,罗撒香脸上带着神秘的微笑给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中年男子喂奶。要知道她曾产下的是个死婴在经历了苦难和磨练后,在生死关头,在她内心中却唤醒了人性应有的善良本性。
这时我们才明白作家的用意:罗撒香的变化象征着基督精神的复活。一个曾经只关心自己及其腹中所怀婴儿的少女,经历了苦难的磨练之后,终于觉醒了,她的这种思维的变迁超越了她自我,得到了升华。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伟大母性生存、生命的象征,看到了人道主义的深层内涵,而这也正丰富、升华了《愤怒的葡萄》所要表达的主题和价值。
作者这样编排的目的很巧妙,他主张美国国内的矛盾不应付诸于政治的或革命的战斗精神而是基于美国传统和宗教传统以及人道主义信仰。作者一方面要为美国的劳苦大众写作,披露美国社会制度的腐朽与黑暗,另一方面,却有所顾虑,并不主张激进的自下而上的政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抑制这种革命的热情,去寻求美国社会所内在的传统和意识形态,不难看出,斯坦贝克在用美国的方式,在美国之内解决美国的问题。是在颠覆与抑制之间寻求平衡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