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02 13:5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宁 点击次数:
摘要: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内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化现象:流散现象以及伴随而来的流散写作。造成前者的动因是始于19世纪后半叶的全球范围的大规模移民,而造成后一种现象的则是流落异国他乡的移民们所从事的文学创作。从西方文学史的发展演变来看,流散写作有其先声:早先的流浪汉小说以及20世纪20年代欧洲的流浪者写作。他们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从当代文学创作的实践来看,近几十年来的不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是流散作家,他们的创作不仅受到他们所出生的国家的批评家和研究者的关注,同时也对居住国的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全球化;流散写作;流浪汉小说;比较文学;身份认同
早在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高涨的中期,就有不少西方学者,如爱德华·赛义德(EdwardSaid)、霍米·巴巴(HomiBhabha)、阿里夫·德里克(ArifDirlik)等,或者以其亲身的流散经历来关注流散现象及流散写作,或者通过分析一些流亡作家的文学文本介入了对流散写作的考察和研究。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随着民族-国家概念的日益不确定和民族文化身份的日益模糊,大规模的移民潮和流散现象越来越引人注目,这种现象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流散写作的方兴未艾。伴随流散写作而来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作者民族和文化身份认同。虽然包括海外华裔在内的流散作家的文学成就十分引人瞩目,但国内对之的关注和研究却甚少,至少很少有人从文化研究和身份认同的角度来考察这一发生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独特现象,这确实与流散写作在全球化时代的繁荣兴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的写作实际上旨在弥补这一缺憾。另一方面,我本人通过对流散现象的历史溯源,发现这一现象突然出现在当今时代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漫长的历史潜流和独特的传统,它不仅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现象,同时也有着其自身的文学进化逻辑。因而同时从社会历史的眼光和文学史的角度来综合考察流散写作的身份认同则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目的。
一、全球化、移民和流散现象的出现
对全球化与文化问题的论述,我已经在国内外发表了不少文字,在此不再赘言。在对全球化现象进行理论建构时,我曾基于目前国际学术界对全球化现象进行的全方位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从7个方面对这一现象作过理论描述和总结。也即:(1)作为一种经济一体化的运作方式;(2)作为一个已有数百年历史演变的过程;(3)作为一种全球市场化进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4)作为一种批评的概念;(5)作为一种叙述范畴;(6)作为一种文化建构;(7)作为一种理论论争的话语。然而,随着文化全球化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多维取向,随着上述流散现象在当代的日益明显,我们还应该将全球化的后两个方面一移民潮的形成和流散文学的崛起以及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建构纳入我们对全球化研究的视野。本文主要讨论流散写作及其由此而来的民族和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追溯流散现象出现的原因必然首先考虑到全球化给世界人口的重新组合带来的影响,毫无疑问,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于19世纪并在20世纪后半叶达到高潮的全球性的大规模移民。
作为历史上最早关注全球化现象的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早150多年前就《共产党宣言》中颇有预见性地描述了资本主义从原始积累到大规模的世界性扩张的过程,指出,由于资本的这种全球性扩张属性,"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毫无疑问,伴随着资本的对外扩张,发展和操纵资本的运作与流通的人也就必然从世界各地(边缘)移居到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中心: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那里定居、生存乃至建立自己的社区和文化。而一旦他们在经济和金融的中心确立其地位后,便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因此伴随着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便推进了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此外,资本的所有者还不满于在本地扩大再生产,他们必须考虑到向海外的边缘地带渗透和施加影响,以便开拓新的市场。在这里,他们一方面通过代理人或中介机构推销他们的产品,推广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则在当地"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介于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全球本土化"的变体。这实际上就是全球化时代流散的双向流程。不看到这一点,只看到强势对弱势的施压而忽视弱势对强势的抵抗,就不能全面地把握流散现象的本质特征。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