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02 13:5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宁 点击次数:
由于流散文学研究属于后殖民研究的范畴,而后殖民作家和理论家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和文化身份,他们是以"另类族群"(aliengroup)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因此他们对殖民主义的态度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宗主国,生来就处于帝国的边缘,因而往往自觉地寻找自己的同胞组成自己的生活和交际圈子。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着可以生活在帝国的中心享受着中心的种种优越条件的特权,因此在他们的思想意识深处,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产生某种新殖民主义的意识。这尤其会表现在他们与真正来自第三世界的人们的交往中,甚至在与他们自己的同胞的交往中,他们也会流露出优越于后者的新殖民主义心态。当年赛义德在评价波兰裔英国作家康拉德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所同时具有的"反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双重意识形态或双重身份认同。以此来描述不少华裔作家也是颇为恰当的。
我们一般认为,文化身份与认同并非天生不可变更的。身份既有着自然天成的因素,同时也有着后天建构的成分,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人的民族和文化身份完全有可能是双重的甚至是多重的。就拿曾经以《女勇士》(TheWomanWarrior,1976)-书的出版而同时蜚声美国主流文学界和华裔文学界的著名女作家汤亭亭为例。她本人是一位在美国华人社区成长起来的华裔女作家,她在学校里受到的几乎全部是美国式的教育,但是在她的记忆里和心灵深处,又充满了老一辈华人给她讲过的种种带有辛酸和传奇色彩的故事,再加之她本人所特有的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她写出来的故事往往本身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而更带有自传的色彩。她的作品被不少华裔作家和批评家认为是对传统的"小说"领地的越界和颠覆,而在那些熟悉她的生活经历的人们看来,其中的自传成分又融合了过多的"虚构"成分。实际上,正是这种融多种文体为一炉的"混杂式"策略才使得汤亭亭的"非小说"作品得以既跻身美国主流文学批评界,同时又在图书市场上大获成功的。她以及和她同时代的华裔作家们的成功不仅为有着"多元文化主义"特征的当代美国文学增添了新的一元,同时也客观上为海外华人文学扩大了影响。对他们的写作的价值的评价应该是后来的研究者的任务,但我们仅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认定,他们的写作具有一定的批评和研究价值:不仅可以作为文化研究的鲜活材料,而且也可以据此对西方的文化认同理论进行重新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宁:《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理论的建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1期。
2.参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7页。
3.参阅阿里夫o德里克著《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王宁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4.参见霍米o巴巴于2002年6月25日在清华-哈佛后殖民理论高级论坛上的主题发言《黑人学者和印度公主》Sara加aWtAeDarAPrincess),中译文见《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5.参见王赓武在2004年3月17日清华大学举行的海外华人写作与流散研究高级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6.EdwardSaid:CultureandImperialism,NewYork:DoubleDay,1994,p.332.
7.EdwardSaid:ReflectionsonExileandOtherEssays,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0,p.173.
8.EdwardSaid:ReflectionsonExileandOtherEssays,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0,p.184.
9.Cf.KwameAnthonyAppiahandHenryLouisGates,Jr.(eds):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5,p.1.关于中文语境下出版的关于认同政治的著作,可参阅孟樊的《后现代的认同政治》,(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尤其是其中的第一章"绪论"部分。
10.WangGungwu:"RootsandChangingIdentityoftheChineseintheUnitedStates"in(Spring1991),p.184.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