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10 13:3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梁春婵 点击次数:
如果说细节捕捉是鲁敏取景器里的风景,那么父亲便是鲁敏镜头外的一个特别视角。虽然这个父亲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但是却奠定了整个文本的行文走向和感情基调。正如小说《盘尼西林》中“我”的叙述一样:“父亲长年不在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背景,但可能正是它,决定了我生活的许多细节与走向,你接下来会知道,背景其实往往也是未来的前景。”⑤所以这些小说可以看做是精神世界“寻找父亲”的过程。《跟陌生人说话》讲述的则是寻找父亲的故事。小灿是从儿童福利院出来的孤儿,从别人的口中得知父亲的样貌后,带着寻找父亲的梦想离开了福利院。最后被乔装的父亲样子的警察送进了监狱。小灿从小以来的梦想最终被她所信赖的陌生人以正义的名义彻底击碎。父亲对于小灿是一个遥不可及、无法追寻的梦。就算在《百恼汇》中在场的父亲也只是以毫无力量的瘫患者的角色出现,其实这也是父亲权力缺失的表现。所以鲁敏笔下的孩子最后就只能像《白围脖》忆宁一样放声大哭起来:爸爸,我想你了。这呼喊含有对父亲深情的向往与想念,又是情感、理想缺失又无法追寻的无力感的体现。
鲁敏在文体方面也是积极地实践间离的方式。她有意识地做各种款式的套嵌,从早先的《白围脖》时的“日记”,到《白衣》里的“药方”,到《博情书》里的“博客”,到《取景器》里的“毛主席语录”,都试图营造一种间离而又对照的衬托效果,使得小说可以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诚然,以中国当下现实生活中的世态百相为素材的鲁敏难免存在人生体验不足、控制力和技巧性不高等缺陷,但是她不断探索的写作姿态还是值得敬佩与肯定的。
注释
①舒晋瑜.鲁敏:我得忘掉原有的技艺[J].文学自由谈,2012(6).
②鲁敏.从心灵走向现实——第五届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纪要[J].人民文学,2007(1).
③鲁敏,姜广平.我所求的恰恰是“不像”[J].文学前沿.
④鲁敏.思无邪[J].人民文学,2007(8).
⑤程德培.距离与欲望的“关系学”——鲁敏小说的叙事支柱[J].上海文学,2008(10).
参考文献
[1]何锐.把脉70后:新锐作家小说评析[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2]鲁敏.百恼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鲁敏.戒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4]鲁敏.博情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5]鲁敏.机关[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6]鲁敏.取景器[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