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13 13:3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康义平 点击次数:
【摘要】《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神魔小说,也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唐三藏师徒四人取经是全书的主体,性格意识也各不相同,虽然他们的目的都是取经成佛,但由于个体的性格差异导致他们追求的生命意识的反映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中学教学;人物形象;生命意识
师徒取经历经艰险,拔山涉水,如果哪国的百姓受难,他们就会拼尽自己的全力去降妖除魔,解救老百姓。当然,这也跟他们是佛家弟子的身份有关,在唐僧师徒四人的生命曲线对比图中,孙悟空的曲线最为曲折多变,也是师徒四人中生命意识觉醒最早的一位。孙悟空在花果山做美猴王时,下有群猴辅佐,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山大王生活,“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优哉优哉,快乐自由。但他却“忽然烦恼,坠下泪来。”何也?原来,他在为自己的“归宿”问题烦恼。我们看一看在小说第一回中悟空的解释: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因此,当悟空听说“佛与仙与神圣三者”可以“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时,立刻表示:“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于是猴王不惜跨越重洋,行万里路,历经千辛万苦,去灵台方寸山求仙访道,到了菩提祖师那儿,悟空其它玄妙都不愿学,唯求长生不老之道。学道归来,却不想阎罗王又派小鬼来勾魂。悟空一时兴起,打入幽冥界中,将自己的名字连同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这时的孙悟空心性仍未收敛,离成佛成仙之境还相去十万八千里,所以作者笔下,悟空被压在无行山下,并套上紧箍咒,随唐僧踏上了千山万壑,千难万阻的西行取经之路。取经途中,魔性的诱惑,或者说放纵的欲望的诱惑,处处可见,甚至连取经队伍也常动摇。唐僧因路途遥远,妖魔众多,每起思乡之念;猪八戒更动不动就喊回高老庄当女婿去。这中间倒是孙悟空最坚决,所以在与象征着内心邪欲的各路妖魔鬼怪作激烈斗争之后,孙悟空最终以戏剧的结尾完成了心路的历程;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达成了他对生命追求的最高境界。
应该说,悟空的忧虑代表了人类的忧虑。人类产生自我意识的标志之一是对生死问题的关注。人类思想史上一切对于外部世界的实在的考察或虚渺的幻想,归宿都是人自身,人不断地探究他自身的存在,时时刻刻查询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而对人的梦想和人的现实处境的关心,对个人、宇宙的注视,往往给人类带来无可排解的忧伤—尤其是在他强烈意识到生命短暂这一事实后。仙界可以说是这种忧伤的产物。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