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最后的精神净土(3)

时间:2014-03-18 11:5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邓明英 点击次数:

 
  现代凉山正处于巨大的社会文化变迁中,作为重要艺术形式之一的诗歌也必然不断发展变化。诗歌创造群落的形成决定了诗人们坚持一种主流的创作思想,有条件发展和丰富彝族现代诗歌批评理论,为凉山现代诗歌的创造提供充足的营养。
 
  假设有两个有影响力的现代诗歌评论家Z和A:Z是个保守的诗人,他坚持自己才是民族精神的真正捍卫者,虽然不断地受到人们的嘲笑;他视野开阔,却是个反全球化者,对“文化混血”到“文化超越”的主流思想嗤之以鼻;他一听到“达达”、“非非”这些词就深恶痛绝,不主张诗歌激进的变革,而赞成合理地吸收外来理论,渐进地发展诗歌艺术。而A是个激进者,主张完全抛弃历史的包袱,整个民族应该轻装跨上现代化列车;他认识到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已经不可避免,并坚信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彻底放弃了传统民族文化才具有“文化新生”的可能性;他痴迷外来的文艺理论和艺术技巧,大胆进行各种艺术尝试,主张现代的思想只能用现代的形式来表达;他运用娴熟的汉语或英语进行创造,他的诗歌富有现代气息,无拘无束,挥写流动的农民和浮躁的城市,揭示不安的灵魂和不死的精神。
 
  这里为什么要郑重简介两位虚拟的诗歌评论家呢?因为有理由认为,当代凉山的现代诗人都能从这两位诗歌评论家中有所取舍。自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诗歌日益对公共文化展示了决裂的姿态,诗歌的“边缘性”正在向“独立性”发展。实际上,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以市场规则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是“物质导向”的,而现代诗人们却一直在努力固守阵地以寻求精神的解脱,二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难以避免。无疑,新世纪的凉山彝族社会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你认可这种变化与否。凉山彝族现代诗人以及凉山现代诗论家,只有深植于这种历史变迁之中,始终走在时代精神的前沿,不断地进行艺术实践和理论创新,充分发挥彝族现代诗歌捍卫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文化功能,才能卫护、建构和展现民族最后的精神净土。
 
  参考文献:
 
  [1]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2]流沙河,吉狄马加著:《序〈初恋的歌〉》,《初恋的歌》,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3]罗庆春:《寓言时代: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诗歌当代形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4]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
 
  [5]罗庆春:《灵与灵的对话——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诗论》,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版。
 
  [6]伍开祥:《来自大西南密林中神秘的现代诗歌——〈当
 
  代大凉山彝族现代诗选〉》,《民族文学》,2003年第7期。
 
  (邓明英,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